直到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逐步提高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限额,由1000人提高至3000人,后来又增加到4000人,加上调整组团人数、保证金等规定,对推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起了积极作用。2009年大陆赴台人数超过95万人,2010年增长将近一倍达到163万人。大陆地区迅速成为台湾最大的旅客来源地,并带动岛内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发展,以及两岸旅游业交流与合作的深化。2011年6月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正式启动,目前仅在北京、上海、厦门三地试行,预计随着 两岸扩大开放旅游市场,加强旅游业深度合作,大陆居民赴台规模还将继续增大,两岸人员往来将日益趋于平衡。
建立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平台
两岸在加入WTO的10年里,由自行出台政策转变为协商合作,两岸经贸合作朝制度化、机制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8年,中断近十年之久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商谈,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并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了制度化协商机制。3年多来两会协商取得了丰硕成果,共举行了7次会谈,签署了16项协议,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化安排。
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于9月12日正式生效。这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确立了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自由化的方向,并建立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化平台。根据框架协议的要求,两岸共同成立了经济合作委员会,启动了ECFA后续专项协议的商谈;根据框架协议的要求,2011年1月两岸开始实施ECFA早期收获计划。未来两岸将按照协议安排,逐步消除贸易与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自由化和一体化。
总体来看,加入WTO后两岸经贸关系有了长足进步,逐渐朝双向、平衡的常态发展,并建立起制度化合作的平台及模式。但两岸要完全实现经贸关系正常化、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例如,台湾仍限制大陆高达2000多种货品进口,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50倍;台湾积极吸引外资,却仍对岛内60%左右的产业限制大陆企业投资,并设有资金规模、股权比例等其他投资障碍;台湾将发展观光、教育、医疗业等作为提振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却对大陆居民自由行提出保证金、对大陆学生入台就学提出不准打工等诸多歧视性政策。而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虽然已经起步,但仍受到岛内政治蓝绿斗争、选举等因素制约。两岸未来还应继续发挥WTO多边经贸体系下促进经济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作用,加快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
熊俊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