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的发射是重要转折点
1992年,中国正式提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计划,随后不久便开始绘制属于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发展蓝图。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计划分别是:第一步,能上天;第二步,能出舱;第三步,建立小型空间站。
空间站的建立需要大推力火箭的研制、开发和利用。伴随着“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飞船在过去几年中相继成功发射,中国已经积极稳妥地完成第二步,为第三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宫一号”可以说是空间实验室的特例,其主要为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而“天宫二号”则完全是小型空间实验室,科学家、航天员们将在里面展开各种工作和试验。
以往在神舟飞船上所进行的太空科学试验基本上是短期的、探索性的,这主要由于飞船在天上的时间很短,加上飞船内空间有限,很难开展长期的、有很强应用价值的试验,“天宫一号”则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现实——15平方米的实验舱更有利于航天员开展活动,而长达两年的在轨寿命,使地球环境监测、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探测3个方面的空间科学试验成为现实,这些试验过程贯穿天宫运行始终,所得数据将提供给各个科研单位开展应用研究。
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太空科学试验,实际上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天宫一号”上所安置的高光谱成像仪,如果试验成功后可根据结果探测出受到污染但不容易到达或不易抽验和检测的区域,试验结果将允许科研工作站通过遥感手段即可探测成功。
目前,“天宫二号”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技术方案也已经完善,研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将解决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将来随着空间实验室体积的增大、可靠性的提高,将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2015年前,“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会陆续发生升空。
“天宫一号”作为中国航天工程第二步向第三部迈进的重要转折点,只要成功实施未来三次重要的交会对接,即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使中国具备足够条件向建立空间站的目标更加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