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窝镇杨庄子村村民张庆辉搬迁伊始,一直是顾虑重重:“我在这儿生活了这么多年,还真舍不得走。再说恐怕越搬越穷,我家也折腾不起啊。”张庆辉家经济条件一般,女儿已出嫁,老两口打算守着旧房子凑合了。
其实,像张庆辉一样,一些群众在搬迁工作刚启动时就打起了退堂鼓。如何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成为搬迁工作中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统一思想,调动百姓搬迁的积极性,县里专门抽调30多名精干人员组成工作组,常年驻扎在滞洪区。那些日子,工作队员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深入群众家中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大家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不怕门外推,不厌其烦地“上炕头儿、蹲地边儿”,面对面地与群众拉家常、算经济账,让群众明白“早搬早受益”的道理。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犹如一把金钥匙,解开了百姓心锁。
“现在的房子亮堂不说,咱再也不担心被水淹了。”刚刚搬进远离滞洪区新房子的张庆辉说起当时的犹豫,嘿嘿一笑,“还是政府好,草窝换金窝。”
宋庄新面貌
如今,一个个的漂亮农村新家园展现在人们面前。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村庄新建,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付出了多少心血。
“富起来、亮起来、暖起来、乐起来、循环起来。”说到这里,刘义特别自豪。
宋庄经济要强化,村子也要美化。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样式”的要求,刘义和宋金丰领着大家先后完成水泥路面硬化,种植了1500多棵银杏、柳树,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将村12处通水管道改建为12座景观桥,整个村实现了“红顶、白墙、绿树”的新民居模式。同时,村内全部建成了水冲式厕所,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并为每户安装高效太阳能热水器。
如今的宋庄,绿地覆盖率达到40%以上,休闲娱乐健身设施齐全,人均娱乐面积20平方米以上,街道硬化率、亮化率达到100%,处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充满生机的新景象。
我们随便进入几家农户,家家窗明几净,小院摊着金黄色的玉米,柿子挂满枝头。
更让人惊奇的是,不少家庭竟是一个个小工厂,机声隆隆。
宋庄村有10多年的营养钵生产史,营养钵就是那种极其薄的塑料花盆,在滞洪区时就开始规模生产了。搬入新村后,刘义和宋金丰积极鼓励帮扶农户建厂发展经济。全村从事营养钵生产的农户从原来的40多户增长到20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年产营养钵近80亿个,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营养钵生产基地之一。
在规模最大的宋金双家,如今机声隆隆,焊花飞溅,他们家一直从事营养钵加工机器制造,产值每年几百万元,但老宋还不满足,还要扩建厂房,扩大再生产。他不在家,他的妻子赵来芹替他照看着,不仅要看工程进展,还要给10多个工人做饭。
“比起没有搬迁前,累不累?”我们问她。
“那还能不累?”她憨厚地笑着,却是一脸满足。
在另外一家企业,一个打工的小伙子告我,他不办企业,专门打工。省心。他伸出手指和我算账。他一天能挣150元,媳妇也打工,一天也能挣这个数。两人一天就是300元,一个月呢?
仅此一项,宋庄不仅安排全村的人就业,还吸引不少外来打工者。
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来到宋庄拉产品,再满载而去。我想,在姹紫嫣红的国庆假日,在天安门广场摆放的成千上万盆鲜花的营养钵,还真说不定来自宋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