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人们被新一轮改革大潮及取得的成就所鼓舞,因而再一次把关注的视线从乌托邦式的政治梦幻转向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于是,知识分子所关注的文化哲学思潮逐渐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管理、公共关系、外贸商务。但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潮也开始在中国弥漫。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更多地参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后,中国与西方利益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冲突,这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再次对西方大失所望。于是,民族主义感情开始升腾,国家利益、民族共同体的命运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这种民族主义思潮,主流是爱国主义,与狭隘的西方所谓的“民族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
伴随民族主义感情升腾的是“国学热”的兴起。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以后,“经商热”一下就吹遍了全国,就是思想文化领域也不例外。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普遍出现了滑坡的局面,甚至还滑得非常严重。因此,社会上很快就出现了“寻找道德”的思潮或“国学热”,大家希望从中国人自己的国学中去寻找解决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的良方。北大一批老教授,如张岱年和季羡林,他们觉得光靠马列主义教育学生是不行的,应该与国学结合起来。到2003年,中国已经有500万个家庭在提倡少儿读经,有50个大城市在进行少儿读经的经验交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国学院。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大众文化特别是老百姓消费的文化,为普通群众所钟爱的文化,不符合高雅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一种俗文化。近年来,“超女”、街舞、网络歌曲、DV短片等在社会上占有很大的市场。虽然大众文化对丰富国人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导致整个社会底蕴较单薄,内涵不够丰富。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文艺形式也将更加丰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文化变迁表明,只要保持开放的心理,中国文化就能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胡一锋 清华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