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首页 > 旅游·交通 > 福建交通:筑就海西先行黄金通道


穿越在戈壁上的生命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发展纪实


2010-04-27 12:58:56     作者: 刘还枝    字号: T|T    来源:

 
解放初期,解放军运输部队拉运物资进疆

走在六七十年代北京知青在塔里木用立砖砌拼成人字形的砖路上,内心的震撼与路边傲挺的金色胡杨一样强劲。这段砖路与314国道并肩而行,立砖历经近四十个春秋,却依然如故。遥想当年,用砖铺路的情景是何等的壮烈。为了走出这茫茫大漠深处,为了与外界连通,为了铺就一条回家的路,当年的知青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了怎样一曲悲怆之歌?

从库尔勒到若羌农二师的36团,是位于楼兰古城的辅城——米兰古城,历经千年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而如今的米兰镇36团,是218、315国道的受惠者。若逢金秋十月,那500公里平坦坦的国道,那500公里金灿灿的胡杨,绚丽、华贵、浪漫、唯美。

 
解放军拉运进疆物资,在途中风餐露宿

农五师万亩美国红提园边上有条水泥路,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很难想象,在西北边陲,在曾经的大漠戈壁,会有如此规划整齐、养护规范的水泥公路。这正应了兵团农五师交通人的一句话:“特色农业发展到哪儿,我们就把路修到哪儿。”

驻守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农十师,是祖国西北边关最前沿的一支屯垦部队。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暴源区,频繁发生的干热风以及旱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使垦区农业生产经常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进驻阿尔泰那天起,农十师人就坚持不与民争利,把团场建在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人烟到头的大漠边缘。如今,农十师在这里建成了公路1500多公里,边防公路延伸到了边防线上,大大方便了官兵的巡逻和出行,为巩固边防,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团班车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今天的兵团辖地,蜿蜒密布的公路,如同一条条黑色的金链,将垦区团场串连,初步形成了联接国省干线、贯通垦区、通达连队的公路网络。截至2009年底,兵团公路总里程达到31970公里,等级公路达到14031公里,公路桥梁达到1287座24816延米。全兵团175个团场,有174个团场通了等级油路,1993个连队走上了沥青水泥路,2871个连队实现了通达,相对集中的垦区和团场实现了师到团、团到团一小时到达,师、团的畅通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垦区团场到国(省、县)道以及到师部的断头路基本上不复存在。

按照规划,到2020年,将形成与自治区国、省道主干线共同构成一个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兵团、连接周边、密度适当、布局合理的骨架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兵团公路网。

“长路漫漫苦求索”的执著

鲁迅先生说过:“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但对于从硝烟中走出的兵团军垦人来说,茫茫戈壁之中,路就在自己的脚下,需要他们一斧一镐,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鲜血和汗水,在这里创造传奇。

作为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兵团的绝大多数农牧团场都处在冲积平原的下缘、沙漠前沿及边境地带,与国、省公路干道相距甚远。而且从成立初期到“九五”以前,兵团一直没有专门的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没有国家固定的资金来源,任何一条沟通团场内部、团场之间以及团场至自治区的道路,只能自力更生,自建自养。

 
通连公路

但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几代军垦人硬是凭着“一定要走出来”的勇气和执著,前赴后继,在天山南北、戈壁雪原,筑路架桥,建站设点,艰苦创业,成功攻克了兵团垦区公路建设、养护、病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许多技术难题,保障公路工程质量、降低公路工程造价、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并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1   2   3   4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1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0年。

更多>> 深度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 ...

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郭明义:平凡 ...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