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共享生态文化圈
“金融危机对香港文化艺术活动领域的冲击不算明显。”全国人大代表、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马逢国乐观地对本刊记者说,“香港的艺术活动很多,内地的演出团体经常来港演出。”
今年2月份,香港艺术节的票房收益非常火。尤其是内地京剧团在港演出的门票更是抢手,他们带来的精彩的折子戏在香港大受欢迎。“这样的景况,真的感觉不出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香港电影院的受益也是不降反升。”
“我看到珠三角的很多城市在建立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音乐厅、剧院等方面投入非常多。”马逢国认为内地在软件方面还有所欠缺,希望香港的艺术团体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到内地演出,“香港现正在建设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在5年后,也同样希望能够吸引来自珠三角的观众。因为,按照在珠三角的规划纲要,几条交通动脉全线打通后,内地人只要开上一个多小时的车,就能到香港观看文艺节目,看完后,当天就可以回家,一日文化生活圈就此实现。”
不仅如此,马逢国认为在动漫、数码、电子软件等领域,两地同样可以资源互补。内地人力成本便宜,香港在创意方面有明显优势。香港推出的“优才”制度,还可帮助内地人才走向世界。
据马逢国所知,香港特区政府希望将香港打造成“用文化艺术服务于珠三角区域”的城市,凸现香港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怎样看待未来的粤港澳生活圈?马逢国代表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我希望这里做成一个文化圈,以香港为基地,或者以珠三角为基地,通过区域的发展,总体提升人口素质。”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州粤剧院团团长倪惠英认为,粤港澳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香港保留了粤剧的原汁原味,而内地粤剧的发展因为经历十年文革的影响,出现断层。可以说,内地与香港的粤剧在发展上不同步。“不过,现在看来这样也挺好,这对粤剧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倪惠英说。
在与香港同行的交往中,倪惠英发现,香港同行也羡慕内地的剧团得到国家投入,且认为内地在综合艺术的表现力上很强,内地人才济济也让他们羡慕。“今后内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借鉴香港好的管理机制,两地在艺术发展方面还可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倪惠英说。
“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文化还有其更深层的意义。”对此,马逢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广东地区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这一文化在香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它给香港人带来的好处是,强化了香港人对自身文化和祖国的认同,这对香港非常重要。他认为,香港在与内地的经济融合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是,从文化身份的认同及与内地的文化融合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所以,粤港在文化方面通过交流、互补,甚至享用,应该不只是经济的合作。更要让香港人觉得自己是祖国的一分子,以及与生俱来的对祖国的责任感。这些是需要打造的,而这个打造必须从文化来做。”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很多香港人退休后,开始学习书法,闲来之时唱唱粤剧等,“这些都是文化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倪惠英也表示:“香港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地方,其最大的价值是它能让很多思想、很多的文化在这里进行展示,这对内地文化的培养、视野的拓展极具意义。而香港的管理和文化运作机制,应该是今后内地文化事业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