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1年减贫7.9亿
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中国扶贫最大优势
12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扶贫蓝皮书)在北京发布。扶贫蓝皮书2016,由总报告、11个专题报告和7个典型的扶贫开发案例组成,聚焦中国扶贫经验和中国“十三五”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政策。
中国贫困人口已减少7.9亿
蓝皮书指出, 1981年至2012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占到全球减少全部贫困人口的71.8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中长期扶贫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进程。
1978年以来,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按照2010年价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71464万人或者92.8%;同期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5.7%,降低了91.8个百分点
由于中国的贡献,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提前了2年多达到了2014年的目标。中国使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比例在1990-2014年间多增加了4.23个百分点,贡献了1990-2014年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增量的45.6%;中国在提高人口期望寿命方面的努力,使全球平均的人口期望寿命多了1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助理国别主任谷青表示,中国为千年发展目标的成功实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1990—2015年期间,中国的扶贫成就,完成了全球1/3的扶贫任务。“中国的扶贫战略中有很多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常契合。比如强调更多更广的主体参与,强调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扶贫具有政治制度优势
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的主要做法:坚持发展减贫;坚持把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摆在扶贫开发的中心位置;坚持精准扶贫,不断探索精准扶贫有效实现的制度和形式;坚持扶贫创新;坚持“政府领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运行体制。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认为,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中国扶贫的最大优势。他表示,在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官员进行交流时,“经常听他们提到,‘中国的扶贫经验很好,但是我们学起来很困难,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政党和制度,可以始终向着一个减贫目标去努力。’从这些国外官员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我们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范小建说。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把扶贫作为整个国家布局和规划中的一部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连续制定了3个规划纲要,在设定行动方针时,特别强调规模开展、整体开展。另外,在行动上特别强调并突出扶贫。”宋洪远说。
未来扶贫需因地制宜、精准扶贫
根据“十三五”中国扶贫所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历史地位、国家发展战略和理念,报告认为中国“十三五”期间扶贫宜采用的战略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扶贫对象能力提高为中心,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扶贫合力,创新扶贫方式和体制、机制,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绿色减贫。
“十三五”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实现现行标准下的扶贫对象脱贫,是中国“十三五”扶贫开发任务中的重中之重。由于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不同,需要根据致贫原因、扶贫对象及其所在区域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可用扶贫工具,因地因人制宜选择脱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