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廉政建设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自从1949年建国以来,反腐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极其关注的任务。从建国后不久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枪毙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后连续揪出政治局委员级别的贪官陈希同、陈良宇、薄熙来、周永康等。从改革开放之前的运动反腐,到走进新时代后健全法制,依法反腐,不断抓出贪腐官员和高高飘扬的反腐大旗一直在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
前不久,针对有舆论发出“反腐放缓”的疑问,一家权威媒体用“讲究节奏”来解释目前的反腐态势,被暗示反腐的核心部门—中纪委可能在“打虎灭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反腐节奏中酝酿着更大的作为。
同时,近两年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已经成为全国最受关注的“反腐信息发布源头”,这里每一次发布的高级官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的消息,都足以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响,并引发一轮又一轮的社会热议。并且,中国反腐还延伸至海外,在2014年7月开始的“猎狐行动”中,有680名外逃经济犯罪人员被抓获,其中超过一半为自首。另外,大批裸官也遭到清理,官员配偶、子女等身边人的“裙带式”腐败被严厉问责。
香港《东方日报》报道称,从苏荣、令政策到万庆良,高官密集倒下,显示中共反腐正在深入。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论国力达到了中共执政以来的最强,但习近平的反腐力度也比以前都猛烈,究其原因,除了腐败的规模和程度空前外,说明中共确实怀有一种危机感,是真正站在“亡党亡国”之角度,把反腐作为一种战略,而非仅仅一种策略来使用。
查办贪官雷厉风行,发布信息及时高效
引人瞩目的反腐行动究竟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呢?首先,改变了长久以来的一些官场积习和几乎根深蒂固、约定俗成的“潜意识”和“潜规则”。查办贪官雷厉风行,发布信息及时高效,官员落马毫无征兆,这些反腐行动的新特点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对纪检干部自身“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不护短,查办涉嫌贪腐行为一视同仁,也令舆论感叹。从中央纪委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曹立新到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魏健,更有同时任中纪委委员的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申维辰,还有曾经在纪委长期工作的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道铭。这些纪检官员的落马,令人感慨。过去,一个干部调往纪委任职,常常被同僚私下恭贺、调侃为“进了保险箱”,意思就是纪委是查办别人的,既然进入了这样的组织,就成为“内部人”,谁能对组织的“内部人”下手呢?所以,不管过去是否有贪腐方面的“冒险”和“高危”行为,一旦进入纪委,就意味着此后的从政生涯可以“高枕无忧”。并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还能照顾一下昔日有交情的“好朋友”和“小兄弟”。公开资料显示,1956年出生的杨森林,在进入纪委系统前的职务是山西省晋城市委副书记,2006年4月调任山西省纪委副书记。如今,已无法猜测杨森林调任纪委之时的心态,但从官员的普遍心理而言,他可能不会想到会在纪委的岗位上“出事”。
同样不会想到“出事”的,还有已经或即将退休的官员们。根据干部管理制度,退休意味着“无官一身轻”,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尾一样,“从此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因为退休,昔日的辉煌、失落都成为过往云烟。以往的恩怨纠葛也一了百了,了无痕迹。正是这种心态,带来了一些“主要领导”的焦虑、紧迫感,既然掌握干部升迁大权,何不赶紧拿其做交易,提拔一些亲信,等到自己退休以后,还可以利用这些人“感恩”、“报恩”心理继续获得利益。同时,收受贿赂,权钱交易,试图退休前“最后捞一把”。因此,一些涉嫌贪腐的官员往往会陷入“59岁现象”。“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思维趋势下,一些官员很在意“抓紧时间为自己找后路”,而从后来受到法纪追究的结果来看,这种做法恰恰断了自己的后路,身陷囹圄,在高墙中度日,不知这些官员怎样书写自己的“忏悔录”。据媒体报道,落马的高官中,倪发科、郭永祥、陈安众、陈柏槐等都是在退休后受到法纪追究的。而且,有舆论分析认为“退休后被牵出的几率更大”。
改变着久为舆论诟病的官商关系
反腐也一定程度改变着久为舆论诟病的官商关系。有媒体在报道一名山西官员落马的消息时说,他“结识培养了一批富可敌国的煤老板,但也为自己以后的落马埋下了伏笔”。煤老板之富,似乎无须解释,但一批煤老板是由这名官员“培养”的说法,迅速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和热议。
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这名官员主政煤炭大市的时候,正赶上煤炭的“黄金十年”,一些有意与其结交的煤老板获得了重要支持。曾几何时,煤老板成为舆论符号上一夜暴富的代名词,媒体上,散落着煤老板们“抛售北京99套房”、“7000万豪华嫁女”、“远赴海外豪赌”的消息。在很多人眼里,煤老板们大多没什么文化,素质不高,挥金如土。近年来,舆论批评的“炮火”之下,煤老板饱受诟病。有的山西煤老板在外人面前,羞于承认自己是“搞煤的”,原因是“名声不好”。这样的地域特色,注定了一些官员的落马与煤有关。在山西,官员落马意味着“倒霉”,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倒在了煤上”。并且,在矿难频发的背景下,舆论给这种现象起了个专有名词:官煤勾结。
2008年,山西掀起了“煤改”浪潮,煤矿迅速兼并重组,小煤矿被淘汰,国有大煤矿控股经营,很多煤老板变成股东,有人感叹,煤老板从那时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他们需要脱胎换骨,成为“守廉知耻”的新晋商。经济结构调整,煤老板也在艰难转型。而在狂飙突进的反腐浪潮中,随着一些官员贪腐内幕揭开,煤老板再次走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按照媒体描述,有的官员跑官买官需要钱,煤老板就充当了幕后金主,而平时,这些官员则需要通过具体而实在的“关照”进行回报。庇护其违法生产、改制时将国有资产贱卖、官员本人或家人持有煤矿股份、煤老板出资帮助官员跑官等,这就是媒体披露的“官煤勾结”的重要细节。
因为权钱交易,就认定煤老板是官员“培养”的,这种说法也许并不准确。但从不断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一些官员交往很深的“朋友圈”中,确实有不少慷慨解囊的企业家。他们互称朋友,惺惺相惜,官员外出,常常有企业家朋友相伴左右,安排行程、接待、宴请、礼品等事宜,颇为妥帖周到。因为没花一分钱公款,不会违反规定,也难以被发现,所以,煤老板殷勤有加,官员心安理得,泰然受之。有人戏称这样的企业家为“钱包”。
当反腐风暴刮向煤炭领域时,已经在这一黑色的领域发出了红色的警告,当官就不能想着发财。净化自己的“朋友圈”,从拒绝和远离“钱包”开始,划清洁身自好的从政底线,保持对所从事工作的敬畏,确保在行使权力时不出轨,提高对礼尚往来、人情交往、朋友等面纱遮挡的权钱交易警惕。
官员腐败的“家族风险”
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也提示了过去被广泛忽视的官员腐败的“家族风险”。过去,有人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来形容一些官员得势后带给家族的荣耀。很多官员职位晋升,给他们的家属带来了广受尊重的生活氛围。出门,更多人投来欣羡的目光;办事,变得越来越便利。腐败的阴影,逐渐笼罩在官员配偶、子女、亲属的头上。为了表达感谢,行贿人将股票、股份、房产、现金直接交给官员的配偶和子女,插手工程项目、人事调动,好处直接由亲属获得。如此形式的“家族腐败”,带来了“一人腐败,全家被抓”的反腐结果。
举家进监狱,亲朋陷囹圄,此情此景,算得上令人叹息的亲情悲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家人难以抑制的生活欲求、不知收敛的利益追逐、缺少自律的道德意识等因素有关,而某些官员自身的权力观扭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位身在狱中的官员曾经反思自己,掌握权力之后,“时时想着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利”。一些官员在处理棘手问题上,显得很有魄力,但内心里,却始终闪动着“小我”。认为既然当官,就得发财,权力属于自己,就应该利用起来,为家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还有人说,“身边人难管”,配偶、子女、亲属有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事业的选择上,有充分的个人自由。不能仅仅因为自己掌握了权力,就限制了他们的选择。甚至,有的官员私下表示,廉政理论上,话可以这样说,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实现。
来自媒体的消息说,一位区委书记到任后,整个家族都在其管辖地搞工程,土建、招标、绿化、消防等均有涉足,哪怕一个很小的工程,这位书记都打电话过问,亲自插手“为家族谋利益”,直到这位书记因腐败问题落马。这种情形,在反贪案例中已较为常见。一位官员落马,与其沾边的亲属悉数被抓,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从共同捞取利益到同赴铁窗生活,这样的悲剧不能不令人警醒。由此看来,不管“打老虎”还是“灭苍蝇”,“家族腐败”都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把欲望关进道德的笼子里
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公款吃喝的风险也逐渐升高。一位市长出外考察,在内部食堂就餐,就因为“超标”和现场人“拍照为证”进而举报受到了处分。眼下,连私密性比较好的“内部食堂”都不安全了,遑论外面的高档宾馆和饭店。有一阵子,官员们不敢到高档饭店消费,却瞄上了一些私营老板的私人会所。随着纪委抓作风的触角触及到这里,私人会所也呈现出逐渐萧条的状态。而比“禁吃”更重要的是,划清官商交往的底线,监督可能发生的利益纠葛,让作风不正派、热衷小圈子和大搞权钱交易的官员受到法纪清算,树立起公道正派、风清气正的地方治理主流价值观。广州市纪委新闻发言人梅河清的一句话“把欲望关进道德的笼子里”耐人寻味。
有人说,很希望自己身边的领导或者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作风正派”,这里面,包括为人宽厚、办事公道、没有私心或者至少不放纵私欲、心存敬畏、尊崇良知。但是,一些贪官曾经掌权的地方或单位,人们看到的是,有的官员不但热衷于独断专行、大权独揽,而且还不择手段、毫无底线,公平正义、良知底线只是他们的“口头禅”和“遮羞布”。这种主要领导为人“不正派”的现象,有个人修养、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些官员在权力面前已经发生了人生方向上的迷失。有的官员擅权、恋权、弄权,到了为所欲为、欲罢不能、不能自已的程度。据《检察日报》报道,河南一名在狱中服刑的官员在“忏悔”时表示,“一些事情本可以不参与,但只要有利的事情,我都积极参与”,在掌握权力之后,“时时想着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利”。而今,身陷囹圄,有更多时间品尝过去利用权力谋私的苦果,他说,现在深刻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事业发展作贡献,用不好就是给自己套上了绞绳。
对于一些贪官而言,权力意味着地位、金钱和人生的成就感,身边人的阿谀奉承、表忠感激不在话下,自己的任何欲望,都可能最大程度获得满足。据梅河清介绍,在查办案件中,确实发现不少党员干部在涉及贪贿的同时,涉及道德败坏、贪图女色,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相互交织等问题。也就是说,贪官的个人欲望里,不光有“钱袋子鼓鼓”的满足感,还有美色的诱惑和满足。媒体关于落马贪官的追踪报道中,都或多或少闪现着“情人”的影子。金钱与美色从来都与腐败问题相伴相生,放纵个人欲望必然导致权力滥用,一些能力很强、私德很差的人一旦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必然带来正气缺失、邪风盛行的局面,而一个地区或单位一旦被贪官搞得乌烟瘴气,就会元气大伤,为长远发展带来巨大困难和隐忧。
放纵私欲的官员早晚都会受到法纪追究,在这方面,正义即便不在当下,但人们一定等得到。因此,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必然要从约束官员的欲望开始。而官场风气的改变,必然会对社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反腐风云中,人们已经依稀感到了变化,一切,都在悄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