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发展循环经济 助推产业升级

2016-08-31 11:40: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董洋明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中国青海省,兼具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多重特点于一身,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之间的矛盾的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范本意义。

 

  引领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海西州位于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战略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全州现辖格尔木、德令哈两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政委员会。全州常住人口50.91万人,居住1年以上外来人口有16万人,企业、工程建设临时用工流动人口有10万余人。全州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其中主体民族为蒙古族、藏族。全州总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的41.7%,州域大部分土地为荒漠、半荒漠和高山草甸,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截至201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9.9亿元人民币,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速10.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近年来,海西州提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力实现基础产业新提升。

随着青海省海西州枸杞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续吸引了河南、四川等外地务工人员前来帮忙采摘枸杞

  推动基础产业升级改造。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全面提升基础产业的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扩大基础产业新优势。加强企业之间的对接、资源之间的循环、产业之间的融合,构建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四大传统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发展格局。做大做强盐湖化工产业,围绕盐湖资源综合梯级开发利用,以钾、钠资源开发为基础,以镁、锂资源利用为突破口,以创建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构建以钾、钠、镁、锂、硼、溴等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在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千亿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积极促进“东碱西移”,建设国家重要“两碱”基地。巩固提升油气化工产业,扩大油气开采规模,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加大油气能源本地加工利用,巩固青藏高原油气化工战略基地地位,打造五百亿元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做实做特煤化工产业,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盐湖化工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开发煤化工能源下游产品,构建煤炭开发能源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煤炭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打造千亿元煤炭开发和煤化工产业集群。做精做优金属冶金产业,加快传统冶金产业改造升级和延伸下游配套产业,打造百亿元黄金产业和中国新镍都。

  推动园区经济集聚发展。促进园区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耦合,着力打造格尔木工业园昆仑工业区、察尔汗工业区2个千亿元产业基地和德令哈工业园、大柴旦工业园、乌兰工业园、都兰特色产业聚集区4个500亿元产业基地。着眼于发展产业链经济,鼓励产业链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耦合链接,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树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理念,完善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千户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探索众创、众筹等新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重点培育一批海西本土企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工程,壮大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

  强化发展基础支撑保障。统筹铁路、公路、民航协调发展,构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南北贯通、东出西联”的大交通格局。建成格敦铁路、格库铁路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格尔木至拉萨高等级公路,做好格成铁路、西宁至格尔木动车、德茫铁路、都兰机场等前期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引楚济柴”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建成蓄集峡水利枢纽、那棱格勒水利枢纽、哇沿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以及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灌区改造、河湖连通、城市防洪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等问题,全面提升防汛抗灾能力和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加强输电能力建设,加快推进750千伏新疆巴州—花土沟—鱼卡输变电工程、±800千伏柴达木至西宁至华中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和智能电网、智能微网建设,加快大电网向西部无电区和工矿区延伸,实施农网改造提升工程,实现国家电网全覆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网城市和4G网络全覆盖,推动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工程,实现光纤到楼入户进村,推进三网合一。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

  对于鼓励和发展新兴产业,海西州坚持“新”字当头,实施新兴产业引领工程,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特色生物、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构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千亿元锂电、光伏光热、新材料产业集群,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重点围绕上游原材料生产、中游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下游产品应用,加快构建光伏、光热、风能利用的“装备制造─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新能源光伏达到5GW,光热达到4GW,风电达到3GW,清洁电力能源比重达到80%以上,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投融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运营管理等体系,重点支持光热发电、风光互补、电力输出、智能电网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市场开拓,推动新能源产业水平整体提升。着眼于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实施上下游企业战略重组,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化扩张,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和政策引导,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产业配套的发展格局。

高山牧场

  培育打造新材料产业。依托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金属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新材料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以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建筑材料、金属材料等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体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打造镁基合金、镍钴材料、锂系电池材料、烯烃下游高端化工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晶须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打造西部重要的、优势明显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海西制造”,打造以光伏、光热、风电、电动汽车、轻型自行车、无人机、高铁机车部件、军用产品、高端装备为主的制造产业,打造青海特色装备制造基地。

  全面培育新业态。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发展新形态。落实宽带海西、数字海西战略,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柴达木—华夏之心”数据备份中心基地,加快格尔木、德令哈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数据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等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壮大电商经济规模,培育一批重点商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促进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全州统一建设钾肥、无机盐、纯碱、枸杞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培育农村电商环境,打通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打造工业品和生活用品下乡及农产品进城的双向便利渠道,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物联网先行工程,加快物联网推广应用。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服务、技术和平台创新,发展P2P网贷和众筹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消费、节能环保等新兴服务业态。

  做优做强特色生物产业。加快枸杞产业发展,制定柴达木枸杞种植标准,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枸杞基地,延伸枸杞精深加工产业链,实施柴达木枸杞品牌战略,重点推进德令哈绿色产业园、都兰枸杞产业园建设,构建“百亿元”枸杞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草牧业,加大草地围栏、畜用暖棚、人畜饮水和饲草料种植基地等建设,加快柴达木福牛、高原牦牛、藏羊、绒山羊、半细毛羊等生态畜牧业养殖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打造“百亿元”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巩固做优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果蔬种植基地,布局建设都兰县大型蔬菜种植基地,发展蔬菜加工和物流配送。推动农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都市农牧业、休闲农牧业、旅游农牧业等新兴业态。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5A级景区评定零突破。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扩大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格尔木中国盐湖城等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快开发光伏光热发电、察尔汗盐田等工业旅游景区,重视筹办旅游文化节会活动,围绕重点旅游线路和客源市场,强化旅游区域合作和推介力度,推出能够展示海西地理风光和文化内涵的形象标识,提升海西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千万人次、百亿元收入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产业园建设步伐,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察汗诺综合物流园区和察尔汗、花土沟、香日德、诺木洪、茶卡等集散物流中心。全面提升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着力促进服务水平提质上档。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生活保健、病患陪护以及社区医疗、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构建现代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早在2008年,青海就确定了“生态立省”战略,近年来,海西持续实施荒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柏树山生态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新增耕地6万亩,人工造林63.2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01.6万亩,湿地保护面积3707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1834万亩,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恢复,主要湖泊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荒漠化趋势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3.5%,比“十一五”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坚定推进木里矿区综合整治,采坑回填、渣山复绿、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主动整治“两碱”蒸氨废液等生态环保突出问题。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企业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持续加大城乡绿化美化力度,综合整治国省道、重点景区、农村环境卫生,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州上下的自觉行动。

  海西州还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宜林沙荒地大力发展枸杞种植。目前红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5.9万亩,预计鲜果产量达到25.63万吨,干果6.4万吨,加工量768吨,预计产值达到30.7亿元。黑枸杞种植面积达2.78万亩,预计鲜果产量达到1.4万吨,干果2047吨,加工量41吨,预计产值达到5.1亿元。

 

  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近年来,海西州致力于快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面向西亚南亚桥头堡。我们积极主动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地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多维度扩大开放。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进入西亚、南亚、中亚及欧洲地中海国家的战略通道,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向南开放重要通道、重要支点。建设格尔木西部自贸区、柴达木内陆开发开放试验区,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区域合作,加强与西藏、新疆、甘肃和西宁等周边地区协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枸杞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海西州委深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建立和完善北京、上海、广州等对外联络服务机构,组建大招商局,科学招商引资。加大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面向南亚和香港、台湾等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组团式招商。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建设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组织世界钾盐钾肥大会、国际光伏产业博览会、世界镁产业高峰论坛和中国柴达木枸杞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形成富有柴达木特色的经贸合作平台。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提升对口支援质量、层次和水平。

  “十三五”时期,海西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两个率先、四个转型升级、五个培育打造、六个基本建成。”即在全省率先提前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四大传统基础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特色生物、现代服务五大新兴产业,基本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青海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青海精神柴达木高地。

  在经济方面,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其中一产年均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三产年均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确保完成4000亿元、力争完成7000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打造中国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强州。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