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闽南
文/本刊记者侯瑞丽
中国闽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2月中旬在福建省的古城泉州隆重举行,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法国、英国的海外华人近两百人及港澳同胞一百余名、台湾同胞五十余名来到泉州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与泉州市民一起观看大型民俗主题的踩街游行,参观文化古迹和展览,欣赏地方戏曲,感受家乡的亲情和民情。行在故土,他们兴奋地感慨着、追忆着、畅想着……而这一切都源自浓浓的故乡情。
文化的绿洲
坐落在中国东海之滨的泉州是一个绽放着火红刺桐花的城市,也是一片文化的绿洲,这里中华文化根深叶茂,闽越文化古韵犹存,海外文化对其影响深厚,而且呈现出海内外多元文化和平共存的奇异景象。
由于泉州95%以上的居民是不同历史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汉民,因此泉州的主流文化是中原文化。泉州市历史研究会会长许在全介绍说:“中国社会是以传统浓厚的血缘与氏族宗法维系着的社会,儒家文化占着主导地位。在这种社会里,讲统一、亲和,仁
义、礼让,伦理道德。中原人离开故土,离开原来的根,他们需要以血缘和宗法来相互维系,以便在新的环境里生存下来。所以泉州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朱熹集诸子百家之大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他曾在泉州“过化”,对泉州影响很大,因此泉州继承儒家衣钵的人很多,并被称为“海滨的孔孟之乡”。
原土著居民的古越族文化遗风为泉州文化平添了无尽魅力。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之称的梨园折子戏古朴风趣,音韵独特;被称为“宋元遗响”的南音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维妙维肖百魅生的木偶表演使泉州成为天下闻名的木偶之乡。目前,梨园戏、木偶戏、泉州南音三个地方戏种已一并被录入亚太文化遗产数据库。
泉州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当时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早在南朝时期泉州就有大船驶向南海国家,唐代泉州成了中国南方大港,到
了宋元时期,泉州的对外贸易空前繁盛,已与58个海外国家和地区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人伊本(图泰记载,刺桐城(泉州的别称)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光明之城。”
由于完全不同的信仰与文化纷至沓来,奇迹般地近在咫尺,却和平共生,形成了刺桐城独特的人文景象。宋元时期除了汉人和蒙古人外,来自阿拉伯、波斯、叙利亚、也门、亚美尼亚、印度、占城、爪哇、吕宋群岛,以及遥远的非洲和欧洲各地的人们,潮水般涌入这个城市,既有商人、传教士、教徒、游历家、水手、骑士,也有王公、贵族和使节,还包括妇女和儿童。在这些肤色不同、服饰各异的人们中,以头裹白巾的穆斯林居多。由于这些不同信仰和生活习惯的民族和谐共处,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与当地妇女结了婚,从此定居下来。据福建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哈吉(阿卜杜拉(黄秋润介绍,宋元时期的泉州城中有一半人是穆斯林,城中有七座清真寺,住着一位福建行省大官蒲寿庚,而他就是一个阿拉伯人,因与兄弟一起为当地平寇有功被封
了官。
以中原文化为主体,与本地的闽越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再加上外来的多元文化,铸成了独具特色的泉州文化,而不同民族与宗教的文化遗迹兼容并存,又是泉州更加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泉州也因此有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称,并正在以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这里,人们随处可以看到伊斯兰教、佛教、古印度教、古基督教、犹太教的遗迹,如阿拉伯风格的清净寺、长眠着穆斯林先贤的灵山圣墓等,甚至可以发现它们融合生发出的全新文化样式:清源山,是泉州人的母亲山,一山之上,既有佛寺,也有道观,一尊巨大的老子石像慈祥地俯视着世人;在佛光笼罩的开元寺大雄宝殿后部,竟有两根印度教的柱子;伊斯兰教的清净寺里仍保存着全世界现存惟一的摩尼教证物——草庵。
走近泉州使人无时不感受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独特的地方文化积淀和海外文化的气息,而泉州文化又是中国闽南文化的集中体现。
闽台一家亲
在2100万台湾人口中,只有2%是原住民,其他98%均来自祖国大陆,其中闽南人又占80%,闽南包括泉州、漳州和厦门,因此泉州是闽南的重要组成。
为什么说闽台是一家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台籍副所长董琨以大量事实从语言、艺术、宗教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语言方面,目前台湾不仅普通话的普及超过了大陆,而且还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的读音,而台语就是闽南话。可见闽南两地不仅语言相同,台湾的语言甚至更为标准。
在文学艺术方面,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古老戏剧——潮州戏比京戏还古老,它就是台湾布袋戏的前身,是由泉州的许金水最先向台湾人许王传授的。发源于漳州的锦歌,吸收了闽南民间小调,于清代传到台湾成为歌仔戏。1928年台湾歌仔剧团回闽南演出,大受欢迎,闽南剧团就模仿歌仔戏进行演出,便形成了后来深受闽南人喜爱的芗剧。此外,台湾的绘画、宗教画、壁画、雕塑等也都是从闽南传来的。台湾盛产竹子,而竹材的加工造型风格都是闽南的样式,从台湾古老民居中的家俱也可看出闽南特点。
在宗教信仰方面,莆田的妈祖全台湾都在信仰,就是地方神有些也是从闽南传过去的,如台北的开漳圣王庙。在台湾甚至对从闽南运过去的一块石头也奉若神灵,建立寺庙供奉,这就是黄石公庙,它表达着台湾人对故土的思念。
来泉州参加闽南文化节的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郭俊次激动地说:“我来自台湾,我的祖籍地是泉州。闽台一家人是个事实。从台北到北京,最快的路要绕道美国或东京,而两岸真要走到一起现在有了一条更近的路,那就是经闽南,过上海。经闽南是走文化线,过上海是走经贸线,两岸走到一起最近就是文化线和经贸线,因此闽南永远要打第一战,立第一功!台湾的‘根’从文化角度说在大闽南,台湾的‘叶’从经贸角度看在大上海,因此台湾要根深叶茂非和平统一不可,文化的‘根’不能断,要传承,要发扬。”
台湾财团法人帝宝教育基金会执行长詹坤华从台湾的鹿港而来,他告诉记者鹿港80%是泉州人,讲泉州话,家家老少都会写毛笔字。泉州的药材、布匹从鹿港卖到全台湾;鹿港的蔗糖、樟脑却销到泉州。鹿港的聚英斋、雅正斋、遏云斋三家音社的南音演唱听众芸集。
詹先生认为台湾人勤俭、重礼节、讲义气的性格也来自闽南。
台湾富豪王永庆,从十三四岁开始到嘉义一家日本人开的米店做小工,每天做工到午夜,有时整天挑捡米里的石子。后来他推销大米,挨家挨户调查用户家有几口人,上次送的米吃完没有,米好不好,可不可以再送。用的是最勤奋的方法做生意。
前来参加泉州闽南文化节的台胞从台湾的家乡来到祖国大陆的祖籍地,他们探访亲属,观赏家乡美景。一路饮水思源,品味着两岸一水,闽台同体,同根同缘的骨肉亲情。
“爱拼才会赢”
目前,有600多万闽南祖籍的海外侨胞,分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在泉州闽南文化节活动中指出,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把优秀的闽南文化带到居住地,使其生根、开花、结果。可以说,世界上哪里有闽南人哪里就有闽南文化的气息。
专家认为,在闽南的先民们乘木帆船,穿过惊涛骇浪,到达大海彼岸的路途中,充满着艰难险阻,没有冒险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到达彼岸之后,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各种谋生的手段,这就逐步形成闽南人性格开朗、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进取、拼搏,并具有商品意识。
现任泰国船务租运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杨发力在泉州闽南文化节期间,携夫人来到泉州,一路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心情格外酣畅。
杨夫人是福建永春人,其父从永春到印尼谋生,做船务运输,白手起家,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说:“大富靠天,小富靠鉴”。在这个具有中国传统的家庭里,长幼有序,兄弟相亲相爱,讲信用,并处处节俭。
杨发力夫妇是在新加坡的南洋大学相识相爱的,杨先生学工商管理,夫人学教育。婚后他们一起来到泰国做船务运输的生意。
杨发力先生认为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性格使他们赢得了第一桶金,同时在生意不好时支撑着他们的意志。
此外,闽南人还具有安分守己,量力而行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是泰国福建会馆副理事长的杨先生解释说,在生意场上,闽南人实事求是,正直本分,他们不愿借款,稳扎稳打,因此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所有在泰国的闽南人都没有风险。
闽南籍的海外华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洋渡海,来到异国,在把闽南文化带到异国的同时,也把异国文化带回闽南,比如闽南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也称“华侨楼”,就是闽南的华人华侨将西洋建筑的优点引入闽南民居建筑中来了。他们采用西方的图案线条和多层楼建筑形式在家乡建成一栋栋玲珑别致、多姿多彩的华侨楼供亲人居住,为闽南家乡增添了些许生动。
此外,闽南籍华侨过去出国前,多数是无地、少地的农民和破了产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等,文化水平很低。他们到国外之后,深受没文化之苦。因而当他们在异国发迹之后所想到的最好的回报方式就是投资家乡教育,向故乡捐资办学,在故乡逐步形成了兴学重教的风气。
临着闽南的海风,追溯海上丝绸之路的古韵,此次参加泉州闽南文化节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无不感到“根”的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