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风情 >

旅游风情



明清遗韵党家村

文/ 张家荣 王 琦

党家村位于陕西韩城东北9公里的地方。在去往党家村的路上,已是上午9点多,阳光正艳。行不远,忽然眼前一亮,鸡犬相鸣的地方,那就是党家村!最显眼的是村东南那个高37.5米的六角形楼阁式文峰塔,是党家村祈求文运兴盛所在。

站在塬上,向下望去,只见党家村诗意地依偎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沟谷之中,我们不禁感叹当年建村时选址的精明。绿树丛中掩映着一片清一色的青砖瓦房,还有较为高大的祠堂、牌楼、宝塔点缀其间,景色秀丽,古风浓郁。

从盘旋的小道下到沟底,便进入了党家村。也许是农忙,村里并不见很多人,只有一些老人和小孩子或在村头纳凉,或在村巷中玩耍。

四合院、走马门、“三雕”

党家村巷道纵横贯通,呈现“井”、“丁”、“十”字形格局,一律条石或卵石铺就,走在上面很舒适。据说这样的条石路既有利排水,又可保护墙基。巷道两边都是高大气派的民居“走马门楼”,建筑装饰十分讲究。

党家村的四合院,每院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兼具京、冀、晋、秦风格。一般坐北朝南,房屋间数为单数,据说是按八卦阴阳说取阳而得。四合院从房屋布局上看,呈长方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成。厅房为首,高大宽敞,前檐多为歇檐,为供祖和设宴之所;左右厢房为双臂,为起居之室,长幼兄弟居住有序;门房为足,整个结构意寓“合家欢”。院中照壁、门房、厅房合称三脊,一脊比一脊高,意寓“连升三级”。院中的各部分更是雕刻精美,寓意深远。使人能从这里“管窥”活生生的历史。

党家村的四合院历尽几百年风雨,充实而厚重。推开四合院斑驳的大门,便能看见上首厅房,下首门房,还有两旁相对而盖的厢房,中间狭窄的一块青砖地便是内院。四合院的光线很暗,如果是晴天,太阳会穿过屋顶上的玻璃瓦轻悄悄地溜进屋内,留下一道斜斜的阳光。

在党家村的四合院建筑中,别有情趣的便是院门。院门大多开在门旁偏右或偏左的位置,有的也开在背墙上。开在背墙上的门,窄小朴素,只是略作装饰。有钱人家则占用门房的一部分面积专门设计了高大、气派的“走马门”,“走马门”旁设有上马石、拴马桩或各式各样的拴马环。还有户人家,大概是有钱却未能当官的,主人便将门上阁楼建成官轿模样,进出门必从轿下经过,以示坐了官轿,每日都可做回当官的白日梦。


门额题字是每户人家建院时不可缺少的事,也是韩城地方的传统风俗。几百年来,代代延续,至今不绝。进院门,应先抬头观门额上的大字。若写着“进士”、“太史第”等内容的,是宅主在炫耀自己的官爵地位;若写着“忠恕”、“和为贵”,那宅主一定门第不凡,颇有道德修养,还有警醒自己,训诫后人之意;若写着“居之安”、“诗礼传家”,是宅主祝颂平安,标榜自己的情趣追求。这些题字大多由当时书法根底深厚的人所书,书法讲究,制作精细,绝无涂鸦敷衍之作。

不经意中,你会发现党家村随处可见的砖、木、石“三雕”。砖雕可见于脊砖、檐下带座的樨头、巷道、门第及宅院里外的照壁处。有两处巷道砖墙上雕着约1米见方、精美、古朴的“福”字。而木雕多用于门窗、门帘架、门楼和家具等处。凡牌坊、柱石、柱础、上马石、旗杆座、拴马桩等石质物料,也大多被精雕细刻过。

党家村的来龙去脉

我们敲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位大爷,坐下来之后,大爷告诉我们,他姓党,三代八口人住在这个院子里。他和大儿子一家住在前院,二儿子一家住在后院。党大爷对这个村子的情况了如指掌。随着他的诉说,我们才对党家村的发源和来龙去脉有了些许了解。

很久以前,党家村是一片荒沟。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有一个叫党恕轩的青年人逃荒来到这里,在土崖上凿洞而栖,租种寺庙的田地为生,这便是党家村的第一户居民。几年后,党恕轩有了些积蓄,便娶了附近一个樊姓姑娘为妻,定居下来。80多年后的明永乐年间,党恕轩的长孙党真考中了举人,党真就把这个村子命名为党家村。并拟订了村落建设规划。党家先辈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全村先后办了13所私塾,出了一名进士,四个举人,近百名秀才。

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党家有个姑娘嫁给了山西洪洞县的贾姓商人,所生之子贾璋长大后也定居在党家村,党、贾两姓和睦相处,合伙经商,办了不少商号,村中当时“日进白银千两”,这一时期的党家村进入了全盛期。大兴土木,先后盖了不少布满砖雕、木雕和石雕构件的四合院,逐渐形成了这一兼具城市和农村民居特色的住宅群落。 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还在村里修建了一个高37.5米的砖塔——文星阁。

因为党家村富裕,便成了土匪抢劫的目标。为防盗匪袭扰,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党家村集合了银两1.8万,修建了有两丈高寨墙的土寨泌阳堡,还在城堡上设置了十几门火炮。由此也形成了党家村村寨合一的格局。

历尽600年历史的风雨烟尘,党家村的民居为什么至今仍青砖灰瓦,保存完好,而且洁净如洗呢?专家认为,党家村依塬傍水,位于狭长的沟谷之中,南北的土塬高达40米,既减弱了西北季风的侵袭,又使夏天的凉风顺沟谷吹过,是个冬暖夏凉的好地方。再加上北塬红粘土与南塬的粘土都不起尘,又有泌水绕行,因而空气洁净,砖瓦不受污染,不易风化。

走出党大爷家,我们又参观了村中的戏楼、古私塾、古当铺、古塔和一座牌坊。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时代的建筑有7座祠堂、5座牌坊、3座楼阁和两座塔,它们为研究中国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的建筑、绘画、雕刻、民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村中保存的族谱、村史则向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党家村人几百年来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家庭结构、伦理观念、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党家村,以其民居建筑艺术的精美,村落的古老和完整,被前来考察的国内外专家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村寨的活化石”。

满月风俗,祭祖敬老


来到党家村走走,便会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喜欢。它是一个典型的村庄,安静、祥和,有鸡犬相闻,有朴实的问候,有洗衣淘米的欢笑,使人又回到一种亲切的关怀里。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古老村寨的追忆中时,一阵阵欢笑声把我们引到了一个乡俗庆典场面。这里正在为一个小孩举办满月喜筵,村人同乐。各家都由年长的女性代表全家送上一份礼品,有小孩穿的鞋帽衣袜,有传统特色的馍馍,有小孩玩具等.特别是那烤馍馍、蒸馍馍,捏着环型花纹的叫满月花馍,喜筵上,还要给孩子取名。孩子的祖母把孩子抱出来,第一个遇见的人,就要给孩子取名,这叫送“吉祥”,以后吉祥便一直伴随孩子成长。随后祖母便抱着孩子与亲友们一一见面,接受众人的祝福,然后大家一道聚餐庆贺。

党家村的党、贾两大家族,今有320户人家,1400多人,村里至今还保留着祭祖敬老的传统习俗。

村里每个祠堂都有“破老”规程,就是按年龄认定族内某一成员已成为“老人”给以优待。党姓因为人多,祖祠60岁“破老”,贾姓祖祠和两姓各分门、分支祠堂都是50岁“破老”。一旦“破老”,就会受到族人和村人的格外尊敬。老人走到巷里,时时有人问好请安;可以理直气壮地指教他人不合礼教的行为。

一年中在春节、元宵、清明、立冬、冬至五个节令里举行祭祖活动,每次活动都在家中和祠堂里同时进行。比如年三十,就要将肉、菜、水果、干果、茶、酒等供在厅房神主前,傍晚全家老幼按尊卑次序跪拜神主,这叫“辞年”。半夜时分仍要全家老幼给神主跪拜,这叫“拜年”。然后再去给同族中的长辈跪拜。天放明时,就该去祠堂祭祀祖先了。

旅游提示:去党家村旅游,交通比较便捷。从北京有直达韩城市的火车,下车后可乘中巴车到村里。也可乘到西安的火车,再转乘汽车到韩城。在韩城除了可游览党家村外,还有司马迁祠、文庙、龙门等旅游景区景点。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