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姿的闽南戏曲艺术
走进闽南,好像走进了一座色彩缤纷的艺术大花园,其中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蜚声海内外的闽南地方戏曲艺术。
梨园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典雅清丽、委婉深沉的艺术风格,精妙细腻的表演技巧,以及丰富的文学内涵,幽雅的抒情意蕴,保留了醇厚的唐宋风韵。《陈三五娘》、《李亚仙》等传统剧目,为许多海外侨胞十分熟悉、喜爱的传世之作。近年创作上演的《节妇吟》、《董生与李氏》、《乐羊子》、《蔡文姬》等剧目,以其庄重的立意,精妙的表演扣人心扉。
高甲戏:粗犷雄浑,诙谐风趣的高甲戏,相传形成于明末清初,最早是搬演《水浒》的英雄人物故事,后来又演文武合璧的公案戏。高甲戏的丑角艺术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亦庄亦谐,以丑现美的特有风格。高甲戏讽刺喜剧《连升三级》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戏剧经典之作。
歌仔戏:植根于“花果之乡”漳州的歌仔戏,是一个富有浓郁闽南乡土气息、雅俗共赏的戏曲品种,深受海外乡亲和台湾同胞的喜爱。歌仔戏题材生动活泼,饶有生活情趣,唱词质朴流畅,音乐唱腔充满浓厚的民间风味。那如泣如诉的声声弦歌,倾吐着百姓心中的喜怒哀乐。传统戏整理剧目《三家福》、《孟丽君》以及近年来涌现的优秀剧目《贬官记》、《保婴记》等,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精妙传神的表演技艺,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劳动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犹如一股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木偶戏:在争奇斗艳的闽南地方戏曲中,木偶戏可以说是最富于国际性的美妙剧种之一。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漳州、晋江掌中木偶戏,堪称是偶坛的并蒂花。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自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木偶艺人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其戏剧精品有传统剧目《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等。
历史悠久的泉州提线木偶戏保留着极为精湛的传统表演技巧,剧目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波澜跌宕,木偶形象制作精美,形神兼备。每尊木偶身上设置16至36条提线,操纵表演难度很大,全靠精确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采用天桥式立体木偶舞台,大大拓展了艺术表演的空间。泉州木偶剧团排演的神话剧《水漫金山》、《火焰山》、《太极图》,童话剧《馋猫》等精彩剧目,多次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泉州提线木偶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木偶艺术珍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闽南木偶名家曾在国际性的木偶艺术节上献艺,并以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彩表演倾倒观众,获得殊荣。漳州木偶剧团曾多次出国演出,到过罗马尼亚、俄罗斯、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进行艺术交流,在国际偶坛获得高度评价。近年来,泉州木偶剧团曾五度应邀赴台湾献艺,从台北到台南,场场演出观众爆满。
南音:闽南也是闻名中外的南音的故乡。南音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华民族音乐的根”,早在唐宋时期,南音植根于泉州并延伸于闽南语系地区,同时远播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世代传唱,历久弥盛,成为一种充满浓郁乡情,激发爱国爱乡热情的“乡音”。目前,南音正在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