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中华情缘 >

中华情缘
情系闽南

周续庚:58岁闯美国




周续庚:58岁闯美国

文: 王凡

儒雅稳健,笑容可掬的周续庚先生,回瞻自己走过的路,总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我怎么也没想到,在临近退休之年,去美国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也没想到,在国内从教中国古典文学30余年,到美国8年创办了3份中英文报刊!更没想到的是,17岁参加抗美援朝,并不擅长英文的我,这些年却成功组织了中美之间的数多次访问交流活动,做了一名交流使者……”

正是这些“没想到”,激发了周续庚的创造力和生命能量,使他在异国他乡不懈进取,开拓出一片人生新天地!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1993年,58岁的周续庚先生踏上了美国马里兰州的土地。他是来参加大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和夫人孩子们团聚的。三个月后,周先生即将返回北京,周太太好言劝说丈夫:“你一个人回去让人不放心,还是留下来,一家人在一起吧。”

全家人和美生活固然好,可让周先生犹疑的是:“留在美国不能没有事情做呀。”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周先生,学的是中国语言文学,又近花甲之年,恐怕很难找到对口的合适工作,那么还能做什么事情呢?这时,一群常来周家做客的大陆留学生给周先生出主意:“周老师,您是学文的,干脆办一份我们喜欢看的报纸吧。”

周先生在美的时间虽不长,但却切身感受到,海外的中文报刊奇缺,特别是报道大陆真实情况的信息更少。许多大陆留学生思乡心切,非常渴望了解来自祖国大陆的真实消息,就连周先生随身带来的一些国内的报刊杂志,也成了闻讯而来的留学生们的抢手货,在他们中间争相传看。

周先生想,既然大家这么迫切需要,我为何不尝试一下办报呢?让报纸这个媒体告诉海外华人一个真实的中国,弘扬中华文化,也算我没白来美国一趟啊。


说干就干,周先生很快让国内的亲友们寄来一些报刊资料,开始尝试编一份文摘式的中文小报,取名《中华文萃》。

《中华文萃》创刊后,有留学生在网上发布了消息,这下可不得了,许多华人从世界各地打电话、发传真,纷纷想要看到这份报纸,并表示要为报纸尽份心力;西班牙的一位上海留学生,要做《中华文萃》的西班牙特约记者,美国每个洲都有志愿者要做报纸的发行代理……

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早年去美的老华侨特意打电话来说,看到“中华”两个字他就热泪盈眶,在美国已经有几十年没有看到“中华”两个字了,本来报纸全年的订阅费用是12美元,老华侨特意加倍寄来了24美元,表示对办报人的感谢!

这些事常让周先生激动不已。他说,“面对这么多渴求、忠实的读者,就是再累再难,我也没有理由不坚持办下去呀!”

为了办这张报纸,周先生和全家付出了许多心血。“最困难时,没有资金,缺少人员,机器又出毛病。一家人甚至连参加医疗保险的钱都付不出,真好比走钢丝,是冒着风险干的。”周先生感慨地说。

为了这张报纸,在鲁道夫梅肯学院教授中文的周太太,不仅用自己的工资供应着全家人的生活,报纸初创时的经济亏损,还得靠她的工资积蓄来贴补;而大女儿为了帮助爸爸办报,放弃了直攻博士的深造机会,办报最忙时,又不得不辞去了报酬不错的公司职位,亲自开着没有上保险的车为报纸采访新闻、跑广告、搞派送,连13岁的小女儿也积极参与了报纸的录入排版。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3年多的苦拼,《中华文萃》报逐渐铺开了市场,在全美50个州发行,并且扩展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经济效益也有所好转。

谈起创办报纸的艰辛与成功,周先生深有感慨:“办报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把它当作赚钱邀名的工具,那样是坚持不下来的,我办报有一种历史使命感的支撑,即使在最困难时都在想,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美华商报》大受青睐

第一张报纸成功后,周续庚先生一发而不可收。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在全美华文报纸当中,还没有一份专刊商业信息的报纸,而中美之间的商业交流日益频繁,已成为两国联系的重要纽带,及时了解来自中国大陆的商机商讯,对海外华人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办一份“商报”肯定大有市场。于是,他又紧锣密鼓地筹备开来,1997年秋天,一份名为《美华商报》中文报纸又在美问世了。

为了使报纸与华人社会更贴近,便于编辑发行,周氏父女特地把编辑部迁到了马里兰的大华埠地区,在这里租房办报。因为大华埠是华人最集中之地,聚居的华人大约有14万人。

《美华商报》以介绍中国的投资环境、招商项目、市场需求为主,市场定位准确,很快便在大华埠地区的4种中文报纸中斩露头角,发行量很快上升到2·5万份,每到周末,一些中文报刊摆放到华人书店、中餐馆里时,《美华商报》往往时是最快被拿光的,深受华人社会青睐。有的华人居住地较远,为了保证看到报纸,就出钱让报社将报纸按时寄到家中。同时,原来的《中华文萃》报也与之相配合,形成了一对一商一文的姐妹报。增强了传播效应和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

如今,《中华文萃》和《美华商报》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华文报纸,被许多华人读者称誉为“美国版的《人民日报》”。周续庚先生的办报成就也受到了美国华人社会的瞩目,1999年,在加拿大举办的为世界华文大众传媒协会会议上,周续庚先生当选为主席团第一副主席。

已经有了两份颇具影响的中文报纸的周续庚先生仍不满足。他感到,在今天资讯传播发达,中美商务交流频繁的时代,美国也有许多人渴望了解中国的商业信息,如果再能办一份英文的中国商业周报,把来自大陆的经贸信息传播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一定会大受欢迎的。于是他再度出击,与国内的有关新闻单位联合协作,共同创办了一份瞄准美加中小企业、商贸组织和投资公司,向他们提供中国的商贸信息、市场需求、旅游资源及招商引资项目的《China Business News》(《中国商业周报》),报纸发行后在美加主流社会引起不小反响,特别是对美加的一些中小企业,又多了一条了解中国商讯的渠道,对他们来华投资更增加了信心。短短两年发行量达到5万份,周先生对这份英文报纸的前景非常看好,他说,“条件成熟时,我还要将这份英文报纸扩大发行到欧洲和大洋洲市场。”

架一座中美交流的桥

在办报过程中,周先生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他逐渐意识到,中美之间的文化经贸交流有着更大的市场需求,如果自己做个搭桥人,组织两国间的实地观光、考察、学习,不仅能使中美两国人民对对方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促进两国间的交流合作,做得好,还可以以商养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于是,一个美中国际交流中心在周续庚手上应运而生了。

对中美之间的沟通交流,周续庚先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我不希望美国和中国成为敌人,彼此敌对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而保持不敌对关系的办法之一就是促进交流。交流能够化解矛盾,消除误解,促进发展,增进友谊”。

交流中心曾组织过美国某大学的MBA班学员赴大陆考察,他们大多是美国的中小企业主。令人震惊的是,他们不仅都没来过中国,而且大多对中国一无所知。以至他们踏上中国土地后,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叹:“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大一个兴旺蓬勃的国家和市场,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多经济优惠政策。” 组织中美间的实地交流,也给了周先生许多启示,真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许多美国人真正到过中国之后,他们的眼睛就会告诉他们中国到底是什么样,他们对中国的现状、发展和变化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周续庚认为,交流应是双向的。这些年,他不仅带美国人来中国,还成功组织和接待了国内数百个团组赴美考察、交流和学习,接待人数超过了5000人。

他曾组织过七批,140多名上海连锁零售业经营人士赴美考察培训。他为考察团安排了非常专业化的内容,聘请全美著名的连锁业技术咨询服务公司负责人讲课,邀请全美零售业优秀的负责人与团员进行业务交流,并实地参观考察了美国各大连锁店,团员们感到受益匪浅。上海商委的官员也连连夸赞赴美考察团的效果很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海连锁经营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对周续庚先生的交流工作给予很大鼓励,特别向他颁发了在国外接待培训中国团组的资格证书。周续庚先生说,“证书是我的良好信誉!也是祖国对我的信任!”

曾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先生褒奖他的北大校友周续庚先生说:“我是官方的大使,你则是民间大使!”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