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广场> December 2001
 
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陈 炎

近十年来,随着海底考古的重大发现,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研究海上丝路之风也日渐兴盛,至今还在延续,并不断有新的发现。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路一样,不但沟通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友好往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而且也推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总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中国在造船业、远洋运输、海港建设、对外贸易等许多方面都超过了中国古人,其成就无比辉煌。中国庞大的船队日日夜夜航行在世界大洋上,这是一条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它沟通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传送着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中国人民的对外开放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篇章的继续,已经和继续推动着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海上丝路的发展史

早在公元前,中国丝绸就分陆路与海路两路外传。古代文献和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路持续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影响和贡献也更大。

海上丝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大概从周秦到唐代以前。

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起就把丝绸外传与征服海洋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开拓出一条向外传播丝绸的海上丝路,并以它为纽带,同海外各民族进行了互利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封箕子于今朝鲜,箕子“教其民田蚕织作”,便将中国养蚕织绸技术传至朝鲜。秦始皇(前259-前210年)为求长生不老仙药,曾遣徐福率童男童女和“百工”数千人,东渡求仙药至今日本。今天,日本的和歌山县和佐贺县,仍保留着纪念“徐福上陆地”的标柱和祭祀秦徐福的墓地,他被日本人民视为蚕桑之神来祭祀,视徐福是中国丝绸的传播者和开拓东海丝路的先驱。

日本在西海岸发掘出的中国春秋时期的青铜铎350件,与朝鲜出土的完全相同。这说明,早在2700年前,中国的航海先驱者,已经开辟了从山东半岛出发,经朝鲜半岛,再东渡日本的航路,并把中国文化传入朝鲜和日本。

南海丝路的开辟在汉武帝(前140-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和缅甸等地,远航到今印度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珍珠、宝石等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返航。这是中国丝绸作为商品传入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最早记录。

今斯里兰卡是东西方海上航路的要冲。东晋时,中国高僧法显从陆上丝路去今印度求法取经。在他的《佛国记》中,记载了他在斯里兰卡时见到中国传入的丝绸和绢扇,以及海上遇险的详情。 公元607年,隋炀帝派常骏出使赤土国(在今马来半岛),携带赏赐给国王丝绸5000段(匹),受到国王的隆重礼待,并派王子与常骏一起来中国作友好访问。这可以说是中国的首次“丝绸外交”。

(二) 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为唐至宋。

到了唐代,对外贸易已有了很大发展,唐政府在广州等海港城市设市舶司专司海外贸易。市舶税收甚丰,成为国库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当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放和奖励外商来华贸易的开明政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贸易。”这些措施的实行,吸引了大批外国使者和商人。 这时,陆上丝路衰落,海上丝路迅速崛起。东海航路更加繁荣,日本频繁派遣“遣唐使”,多达19次(其中6次未能成行)。每次多者达500人,名义上是“朝贡”,实质上是以贡品来换取中国赏赐的丝绸为主要目的。仅以公元805年一次为例,来者270人,每人赐绢5匹,共赐绢多达1350匹。可见中国丝绸传入日本之多。

公元753年,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随他东渡的有雕刻、雕塑、镌碑、铸造、绘画、书法、丝织、建筑、医药,乃至酿造、烹调、园艺等各种人才。这些能工巧匠都把他们的专长无私地一一传授给日本人民,对日本天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鉴真是日本律宗的开山鼻祖。在他创建的唐招提寺中,为纪念鉴真的雕像,今天被奉为是日本的国宝。

两宋时,同日本 、朝鲜的朝贡贸易更加频繁。自公元702年日本第7次遣唐使开辟了南线航路,代替了早期绕朝鲜半岛的北线航路后,可从日本直接横渡东海至长江口一带的扬州、楚州(今淮安)、苏州和明州(今宁波)。这条航路的开辟大大缩短了中日间的航程,特别是明州,成为东海航路中通往日本、朝鲜最发达的海港城市。

唐代的南海航路,以地理学家贾耽《广州通海夷道》记载最为详尽。到了宋代,这条航路又延伸到东非沿岸各国,不只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连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也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经由这条航路西传到欧洲。

自唐开始,阿拉伯的商人便来广州经商开店列肆,其聚居区称为“蕃坊”,他们同时传入了伊斯兰教。今天广州的清真寺(著名的怀圣寺)就是唐代阿拉伯商人兴建的。它是中国伊斯兰教最早的清真寺之一。每年来广州的外国商船多达4000艘。阿拉伯商人、旅行家苏莱曼(Sulayman)写了一本《东游记闻》。

宋代,随着海外贸易的空前发展,中国钱币外流日益严重,为防止钱币外流,南宋政府于1219年下令以丝绸、瓷器交换外国的舶来品。这样,中国丝绸,特别是瓷器向外传播的数量日益增多,范围也更加扩大。因此,有人也称海上丝路为“海上丝瓷之路”。

(三) 极盛时期。此时期系元、明、清初时代。

这时外贸商品的种类,已从宋代的几十种,骤增至200多种,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同我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元代的泉州港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海港。据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光同中国进行丝绸、瓷器贸易的地区和国家多达220个。此书已成为今天研究14世纪海上丝路最有价值的历史著作。

1405年-1433年,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7次历时28年率船队远航。他的船队十分庞大,拥有60多艘可容千人以上的宝船,再加上中小型供应船只,共200余艘,27800人。它比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远航还要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和船只之大、航程之远、范围之广、时间之久、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也都超过了他们。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郑和远航至亚非沿海30余国。每到一地,都以中国丝绸、瓷器等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同时,邀请各国使节同来中国访问。第6次回航时,有16个国家的使节随同船队来访。至1423年,来中国的使节和随从有1200多人。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1567年,海禁开放,闽粤沿海民间商人到吕宋岛经商者甚众,仅在涧内一地就有数万人之多。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菲律宾后,还开辟了一条经马尼拉通往拉丁美洲的新的“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条通往美洲新航线的开通,表明中国丝绸通过海上丝路外传,几乎遍及了全世界。

(四) 衰落时期。此时期为清朝自鸦片战争至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掠夺我国资源和垄断我国丝、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昔日郑和时代那种中国船队浩浩荡荡驰骋在南海、印度洋的盛况已销声匿迹。 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五) 复兴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摆脱了西方的殖民桎梏,海上丝路重获新生。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古老的海上丝路又焕发了生机,重振昔日雄风,走向了复兴时期。

海上丝路的影响和历史贡献

海上丝路的影响和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它在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归纳起来,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上丝路向外传播了中国种桑养蚕和织造丝绸的技术,改善和美化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如三国时,遣使朱应、康泰访问今柬埔寨时,那里的男子还处在一丝不挂、裸体的愚昧阶段。经康泰建议,始用中国丝绸制成筒裙,才改变了那里百姓的裸体习俗,产生了易风易俗的影响。古代缅甸妇女“悉披罗缎”,男子也喜用“色帛系发髻”,来美化自己。特别是在丝绸上刺绣的山水花鸟、名人字画,被誉为“锦上添花”,被认为是美化和丰富百姓的生活,传至海外,更视为“罕世之美”。 (2)海上丝路又把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至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养蚕,最初饲养家蚕的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入的。它推动了这些国家丝织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蚕丝出口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剌激我国丝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蚕丝外传也缓解了世界各地丝织业原料不足的困难。如日本等国的缫丝厂曾因没有中国蚕丝的供应,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可见中国丝绸在世界纺织业的地位非同小可。

(3)海上丝路还把中国最早发明的瓷器,大量传布到世界各地。中国瓷器精美雅致,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据《诸蕃志》记载,古代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各国广大居民,“盛食无器,或以竹编贝多叶贮之;或以葵叶为碗,食毕则一律弃之。”“饮水则剖椰子外壳作饮器。”这些国家居民自传入中国瓷器后,改变了以前这种用原始用具饮食的生活习惯,普遍改用中国瓷制碗、盘、壶,这不仅改善了他们的饮食餐具,也改变了他们旧的生活习惯,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而且也美化和丰富了他们的饮食文化。瓷器和丝绸一样,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是供人们精神生活上观赏的艺术品。瓷器上绘制的风景、人物、花鸟、禽兽、诗词书法和瓷制观世音、弥勒佛等等塑像,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给人以美的享受。 (4)海上丝路还把中国四大发明,即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外传到世界各地。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还列举了另外26项,并指出,中国向外传播科学技术何止这些,它们对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5)海上丝路不仅把中国的文明传至世界各地,而且也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带回中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只举从阿拉伯各国进口的香药为例,就可说明这一问题。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采用进口香药的医方还只有数十种,随着海上丝路的发展,到宋代的各种医学著作中,以进口香料为原料的汤剂、成药不下二三百种。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我国医学和药物学的提高和发展。此外,从各国传入的特产也不少,如珍珠、宝石、玻璃、象牙、犀角等等;各种动物,如大象、犀牛、长颈鹿、斑马、狮子、老虎、豹子等等;各种农作物,如棉花、蕃薯、玉米、向日葵、花生、烟草、西红柿等等。

以上这些特产、动物、农作物,正是通过海上丝路传入中国的,它不仅改善和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生活,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海上丝路还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各地的语言、文学、宗教、哲学、医学、天文学、化学、数学、法学、美学、戏曲、杂技艺术等等。所有这些对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6)应该指出,自唐宋以来,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闽粤江浙破产农民、海商为了去海外谋生,冲破海禁,经海上丝路不断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经商劳动。很多人就留居海外,在当地婚娶繁衍。这是造成海外华侨人数众多的原因。他们大多数是劳动者,对发展当地工农业生产、繁荣商业、城市建设、城乡经济和文化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们身在海外,心系故乡,对中国的建设和革命都曾有过不少贡献。因此,孙中山先生称誉“华侨乃革命之母”。昔日的华侨,经过世代艰苦创业,他们后代中很多人今天已成为外籍华人,是当今海外华商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据今年9月在我国南京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的资料,目前,世界上有华侨、华人数千万,他们掌握的资本十分惊人,至少拥有流动资本2万亿美元,股票资本1.5万亿美元,两者相加在3.5万亿美元左右,几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全球华商的资本积累已波及132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本届大会的,就有来自世界各地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商5000人,创历届之最。

由此可见,海上丝路不仅将5000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传至世界各地,同时,也传入了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世界各民族相互兼容, 兼收并蓄,丰富了各自文化的内涵。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无论是在推动中国历史还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功不可没。

────────────────────────────

陈炎:北京大学教授、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中国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出版有《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不少专著和论文百余篇。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