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游张掖
萧同
从甘肃省省会兰州,到古城张掖,乘上火车,夕发朝至。
张掖,古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的中段,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郡以来,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的一个重镇,古丝绸之路上的对外交易市场。隋炀帝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曾在张掖会见了西域27国的君主使臣,并举行规模盛大的国际商品交易会,号称“万国博览会”。
大佛寺的卧佛与传说
车入张掖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方高耸的钟鼓楼。这钟鼓楼又名镇远楼,始建于明代,高21米,由楼台和三层楼阁组成,四面拱门上均嵌有“旭升”“镇远”等砖雕匾额,如今它已成了张掖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走进县府街,又能见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式木塔,塔高32.8米,塔身共9层,塔顶呈八角伞形。每层的八个角都有一个用木雕成的口含宝珠的龙头,木塔造型优美,结构精巧,为古甘州八景之一。
环张掖古城,文物古迹可谓不少,但最出名的当属位于古城南侧,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的大佛寺。
这是一座占地2.3万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寺庙建筑。进正门,依次是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大佛殿内的基座上,塑有一座释迦牟尼涅槃像,木胎泥塑,全身彩绘,面部贴金,两眼半睁半闭,面容恬静安祥,卧佛身后的10位弟子正在低眉合十举哀,生动塑造了佛祖临终时的场面。这尊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是全国目前室内最大的卧佛。
大佛寺的名气,不仅因其卧佛之大,称首于全国,也不仅因其系西夏所建,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因传说大名鼎鼎的元世祖忽必烈就降生于此。
相传忽必烈的母亲带着临盆的身孕到甘州大佛寺进香,为即将降生的孩子祈福。谁知顶礼膜拜时突感阵阵腹痛,将要临产,慈悲为怀的寺院长老见此情状,破寺规从外请来产婆接生,元世祖忽必烈就这样诞生在大佛寺了。
虽是传说,但似乎也有历史踪影可寻。成吉思汉1206年统一蒙古后,曾三次率兵攻打西夏的甘州,最后以西夏请和并通婚结盟而告终。双方维系了和平共处关系达10年,而成吉思汉的孙子忽必烈就是在这和平年代里降生的,据史家推测,很有可能是忽必烈之父(成吉思汉第四子)携王妃家眷巡视甘州时,生下了忽必烈。
肃南草原的石窟群
出张掖城,向北60余公里,便进入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这里环抱于祁连山中,又是古老的裕固族居住地,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山谷间,还坐落着一处马蹄寺石窟,为甘肃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它们初建于晋代,保存了北凉、魏、隋唐、西夏、元、明各个朝代,上下1000多年的石刻与壁画。远远望去,大小石窟密密匝匝地广布于红沙岩崖壁之上,十分壮观。
当我走进普光寺内的马蹄殿,供台下一块罩在玻璃内的石头颇引人注目。借着灯光仔细看,石上确有一个马蹄大小的印迹。原来,马蹄寺就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落有马蹄印而得名。眼前的这个石印,即是传说中天马的马蹄印迹,因之成为镇寺之宝。
距马蹄殿不远的7号窟,又名藏佛殿,也给我以深刻印象。洞窟呈凸字形,纵深33.5米,宽27米,高15米,且内有佛殿,外有回廊,站在窟内,俨然走进一个巨大的洞窟厅堂。可惜的是,窟内大部分雕塑壁画遭到破坏,现只有右壁上残存着大幅元代壁画――菩萨立像,拜殿两侧及后甬道的46个佛龛内的坐佛塑像。但从洞窟的规模遗迹,便可推想出当年它的恢宏绚丽!著名敦煌艺术家常书鸿先生的儿子从日本留学归来,参观了这里,不胜感慨,当即捐资修复这一洞窟的壁画和坐佛。
石窟群中的金塔寺,洞窟不大,却有着极珍奇的雕塑。此窟建于北凉,窟内中心凿有通顶方柱,方柱四面均塑有多方佛龛造像,其龛楣两侧各塑三至四身圆雕飞天,相对作凌空飞舞状,这一立体雕塑的飞天形象在全国石窟寺中尚属仅存,而敦煌多彩的“飞天”一般见于石窟壁画,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马蹄寺石窟最陡险的构造,莫过于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窟,它是在一片陡壁上,自下而上,呈宝塔型开凿的石窟,共七层,二十一窟。我们沿狭窄的甬道石阶上攀,看到一些泥胎佛塑和残留的壁画,当攀到第五层时,甬道仅半身之宽,几乎垂直上下,既危险又无法携带像机,只好放弃了。但仅此亲身体验,已让我领略了这处石窟构造建筑的别具奇险,无疑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游罢马蹄寺,便来到石窟附近的草原度假村。这儿是祁连山下的谷地,青山秀丽,碧草连连,雪白的帐房前,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裕固族少女来迎接我们。她们手捧哈达,唱着动听的祝酒歌调,热情为远方的客人敬酒,我也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表示对主人诚挚的谢意。
裕固族姑娘的服饰鲜艳夺目,头戴的帽子更为独特。形似礼帽,顶又比礼帽细而高,帽檐镶有花边,帽顶用红色丝线编成帽缨垂下。据说从前,裕固族女子的帽子,是已婚妇女才戴的。而未婚的姑娘,则把头发编成许多小辫子,结成三条大辫,两条垂在前胸,一条甩在背后,但现在,别致漂亮的帽子,也成了裕固族姑娘们喜爱的服饰状扮。
几位裕固姑娘爽朗大方,在我们的邀请下,即兴在草地上跳起了舞蹈,她们悠扬的舞姿,欢快的神情,也使我们感受了这个生活在肃南草原,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的淳朴习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