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独家策划> October 2001
 

紧盯世界科技前沿,
瞄准“推进器”――高新科技带头人

科技是中国引进智力、引进人才的重点领域。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是由高素质的人才决定的,科技的竞争最终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因素、智力的因素越来越成为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而中国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国家人才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德贵谈到,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才资源大国,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国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只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5%,中国20余年来对外派遣的留学生总量已有35万人,但目前回国工作的只有约三分之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也在忧虑:中科院的科研人员,55岁以上的占60%多,40岁以下仅有20%,而41-52岁之间的科研人员是一个断层。同时还要应对国外机构“挖人”的激烈竞争。

面对优秀科技人才的短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措施,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近年陆续推出了“长江学者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百人计划”“知识创新计划”“海外学者基金”等举措,以鼓励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优秀人才长期或短期回国工作、服务。

"百人计划"与谭铁牛

1998年,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的“百人计划”正式启动。与以前不同的是,这项计划专聘获得博士学位、助理教授以上职位,在本学科领域做出过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的海外杰出人才,目光瞄准的是那些能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构想,能带领一支科研队伍在国际科学前沿领域从事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就在中科院着力实施“百人计划”之时,英国的美丽城市雷丁,一幢临湖的花园洋房里,一位年轻人正在沉思,他就是来自中国的青年科学家谭铁牛。

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的谭铁牛,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21岁时便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在英期间,他凭着勤奋才智,一路春风。 1986年和1989年,谭铁牛先后获得帝国理工学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被聘为英国知名学府雷丁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研究员,1994年通过公开竞聘,获得了这所大学的终身教职。他参与并主持的多项研究项目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在1996年当选为英国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学会理事,成为这个学会有史以来第一位非英籍理事,学术前程辉煌。

生活中,铁牛有美丽温柔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儿子相伴,有丰厚的收入,绿卡,自己的小汽车,两层小楼的花园洋房,恬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生活状况不仅许多华人甚至连英国人都十分羡慕。 而拥有这一切的谭铁牛心里却一天也没有平静踏实过,他时时想起湖南茶陵的草屋、油灯、土灶、水井,想起茶陵父老乡亲当年全力扶助他升入高中的情景。他焦虑、渴望着要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他开始密切关注国内的科研进展和科研环境,期待着能有一个施展才华为国效力的最佳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中国科学院决定在模式识别学科招聘一位入选“百人计划”的学科带头人,谭铁牛获悉后立即递交了申请书,经过激烈竞争,他成功入选。谭铁牛出人意料地放弃了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卖掉了房子和汽车,携妻带子登上了直飞北京的班机。 回到祖国的谭铁牛,被任命为中科院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生导师等职,他还是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

回国至今,他已主持了由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以及国家“863”计划等资助的多项研究课题,总经费达300万元。他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在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辟了多个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一些课题均为当今国际学术界和高技术产业倍加关注的热门课题,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一旦研究取得突破进展,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谭铁牛还为其领导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确立了目标:“创经得起考验的一流研究成果,培育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科技人才,办成具国际水准的顶尖科研基地。”

中科院“百人计划”实施近三年来,已引进海外杰出人才300余名,几乎覆盖了中科院各个学科领域,他们大多担任了学科带头人或国家重点试验室的项目负责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高效能,为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贡献着青春和力量。 回国创业的“黄金期”

据统计,在近几年中科院的“百人计划”、科技部的“国家高新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等大型计划中,留学归国人员挂帅参与的项目已占到相当高的比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留学回国人员的比例也分别超过了80%和一半以上。

特别是1999年北京中关村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园的创办,以及各项优惠政策的推出,对大批海外学人产生了强烈吸引力。目前已有众多海外学子在这里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入园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1200多人,这些企业,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IT产业、技术咨询等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入股最多占60%。

日益宽松、灵活、优越的吸引海外人才政策与措施,为海外科技英才回国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涌现出一批引领国际潮流的科技、学界精英人物。

如从日本学成归国,现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的成学明,他带领的纳米炭材料研究课题组,用高技术研制出优质纳米材料,荣获“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评选项目”,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药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的王革博士,1998年回国创办了元隆生物技术公司,先后研制出先进的溶栓药物制品,其创新的生产工艺,与国外唯一生产商德国某公司的制备工艺相比具明显优势,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产品已列入国家制药行业重点新产品。 归国前在英国医学研究中心拥有一个实验室的贺林教授,受聘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型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几年来在精神分裂症遗传基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出色成果,并且今年,被国际权威组织美国国家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研究联盟(NARSAD)授予“杰出研究者”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荣获这一国际脑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

目前,国家仍在加紧实施多项更加灵活多样的新政策,鼓励、吸引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在国内受聘兼职、合作研究、专利技术国内转化、入股等,特别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和合作科研项目,将在政策、经费、待遇、知识产权等方面重点支持和扶助,创造更佳的创业、生活环境,努力开发海外的人才宝库,以便更多的海外优秀之才为祖国服务。 正像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所言:“从现在到未来的5-10年之内,是海外学人回国创业的黄金时期,我热切期盼着他们归来……。”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