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港澳台侨> October 2001
 

新移民子女在海外长大

本刊记者 侯瑞丽

在海外华裔青少年2001年中国寻根之旅的日子里,3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孩子跃入人们的视野,其中有不少就是新移民的子女。他们朴素的外表下面透着聪慧与成熟,与国内孩子没有两样的面貌背后却是一段段奇特的异国经历。所谓新移民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并留在国外的中国移民,如今他们的子女已在海外长大成人,有些到了该上大学的年龄。这些孩子在刚刚几岁的时候就来到国外,接受了西方的系统教育;回到家里却说中文,吃中餐,受中国文化的熏染,并承受着来自父母的学习要求与压力,因为注重教育是中国从孔夫子时代就开始的传统……就这样,在接受了西方重能力和东方重基础的教育之后,他们成了出众的一个群体。 看,他们来了——

余婧,17岁,出生在上海,会说英语、法语和中文,特长是钢琴、绘画,爱好游泳、排球,将来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家。

吕浩,16岁,出生在兰州,会说英语、法语和中文,爱好计算机和体育,将来想当计算机专家或保险统计。

周小舟,12岁,出生在北京,会说英文和西班牙文,爱好钢琴和小提琴,志向是律师、电脑从业人员或演员。

李文颍,只有9岁,已经在地区钢琴比赛中拿了大奖。

……

他们优秀,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长郑良根先生的女儿郑笑葳在美国上小学四五年级时,每次回答老师的提问都很轻松,老师不由自主地问班里其他学生,为什么她总是回答得这么好?班里的同学竟不约而同地齐声说:“因为她是中国人!”这个故事说明“中国学生学习好”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而且这一概念深深植入了美国孩子的心里。

据了解,在美国的中国新移民有20多万人,他们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其中出生在美国的孩子表现更为出色,在学校里往往是最拔尖的!

谈到其中的原因,郑先生认为,一是新移民本身素质很高,要超过美国人的平均水平,全美中文学校曾做过一次调查表明,70%的学生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博士,95%的学生家庭中至少有一名硕士,而且这些孩子的父母综合能力也都相当强。当然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他们集中了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优势。

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轻基础、重能力,提倡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一项工作,而中小学期间,学生的这种能力还得不到显现,许多美国孩子表现出很贪玩,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少。到了大学这种能力才会显现出来,因而美国的大学是世界一流的,美国的大学生也是以能力出众闻名世界的。新移民的孩子恰恰综合了美国人的能力和中国人的基础,他们从小就在重视基础教育的父母监督下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很多新移民的孩子虽然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却并没有像美国学生那样放了学就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许多其他知识,因此到了高年级他们就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兴趣与能力,选学的科目最多,许多学生在中学期间就选修了大学的课程。李佳枫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获得了今年的“总统学者奖”,这是全美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在今年当选的141位获奖者中有14名华裔,而15岁李佳枫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两名学生之一。当选后他们被邀请到首都参观一周,并接受总统的接见。在与总统小布什交谈的时候,佳枫希望他“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受父亲的影响佳枫喜欢政治,尤其是国际政治,每当晚上与父亲一起散步时他们总爱讨论政治话题,常常争得不可开交。今年,佳枫考入了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业余时间,她还参加许多其他社会活动。

其实参加社会活动在美国学生中非常普遍,不只是华裔孩子,这也反映了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让孩子尽早社会化,而中国的孩子似乎一直生活在象牙塔内,年龄很大了,却还对社会懵懵懂懂。

在摩擦与碰撞中成长

东西方文化有可以相通的地方,也有隔膜之处,孩子小时候还察觉不到这些,不同国籍与文化背景的孩子可以很自然地交往,但到了十二三岁进入青春期后,这些孩子却表现特殊,郑良根先生凭着自己在美国长期对新移民孩子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这一时期他们很敏感,特别认同自己的同类。而在异国,中国文化毕竟处于弱势,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比不上当地人,性格内向的华裔孩子就难以融入美国社团,可能出现所有的朋友都是中国人的局面。这个时期华裔孩子不仅会出现与本地孩子交往困难的情况,甚至拒绝接受自己双重文化、双重人格的特殊性。但上大学后,他们成熟了,宽容了,没有了社交恐惧,反而会特别喜欢中国文化和语言,对中国人的身份特别认同。 异性交往是生活在国外的中国家长最为敏感的问题。在美国,孩子们聚会时,玩得晚了就住在朋友家里,而中国家长只允许男孩子这样做,如果自己的女儿十几岁了就拒绝她们参加这样的活动,用孩子们自己的话说“这大大影响了华裔女孩与美国人的交往”。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毕竟生活在一个不同于国内的观念开放的社会,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李佳枫讲了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天上午她在女厕所看见一名男生从沐浴室中走出来,她当时以为自己走错了,正想往回走,那个男生却说:“你没走错,男生的淋浴满了,所以我到这边来洗澡。”李佳枫对此十分坦然,她说:“开放了反而没有邪念了,男女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所有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都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言听计从到不理不睬,这曾让多少父母为之伤心。新移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海外,深受西方社会影响,生活方式与有着中国传统观念的父辈反差很大,因此他们与父母的分歧也更容易产生,比如,他们花钱稍不注意就被父母说成是浪费,不干家务父母就说他们懒惰……但是孩子们却能在不伤害父母情感的情况下,巧妙地解决分歧,显得成熟而洒脱。因为他们是父母创业艰辛的见证者甚至参与者,对父母的感情和理解比一般在国内生活的孩子要深,因此在与家人相处甚至社交方面都表现得很成熟。李佳枫是这样处理与父母的分歧的,她说:“与父母发脾气是没有效率的事,要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讨论。即便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我也能找到让他们接受的理由或处理办法,反正我不会伤害他们。”说到懒的问题,李佳枫说:“美国有烘干机、洗衣机,可以用洗衣服的时间做别的,我虽然做家务少,但带妹妹比较多。因为选修的课程很难,作业也多,有时夜里两三点钟还不能完成作业,都是让同学凌晨打电话叫醒我后继续做作业。” 父母对他们的严厉与苛刻是孩子们的普遍感觉。4岁就来美国的范荣荣说:“我父母要求我什么事都要做好,包括我不喜欢的。当父亲远在外地工作不能常回家时,我很想念他,可给他打电话时,他总忘不了问我的学习情况,给我提要求,而且这方面的话说得最多。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他刚坐下来就要检查我的作业。”李佳枫对此也表示不满,她说:“中国父母一般只鼓励孩子学习,不太鼓励我们在其他方面发展。”而父母对如何在异国背景下教育子女也颇感困惑,华夏中文学校校长常萱说:“由于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新移民的孩子天生地聪明而且刻苦,但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管的地方也很多,在中国孩子不听话可以打,在美国却不行,他们很小就知道用法律维护自己。”

美国“童子功”

顾小宇

顾小宇在美国生活了11年,刚刚步入哈福大学的校门,年仅17岁的她已经经历了读书、教书和写书的过程,虽然她一直与书结缘,但从她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工夫其实在书外。

我出生在湖北武汉,6岁时去了美国,当时还患有哮喘病,住过好几次院。到美国不久我就开始上小学,6年的小学生活中我转了6所学校。因为父母换了工作,也要随着搬家。

我的家完全是中国环境,家里人除了父母还有姥姥,我们说家乡话,吃中餐,假期里姥姥给我补习中文,向我讲解中国文化。

我喜欢历史,童年时期躺在病床上就看历史书,到美国后一头扎进藏书近10万册的公益图书馆找历史书看。爱看书使我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

我的学习一直很好,我想是因为自己适应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平时也玩得不多,比美国学生花在读书上的精力要大。

功夫在课外

美国的小学课程特别简单,每天只教授半小时至一个小时的新内容,其他时间主要是自学看书。到了高年级我开始在学校俱乐部担任小头目,还当班干部,培养了较强的责任心。不久前参加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组织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时,我是领队助理,队里的小营员发生矛盾的时候我就去调解。

我利用课余时间在全美中文学校教过三年中文,全美中文学校在双休日开设中文课,教美国孩子学中文。开始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高一时我曾回国跟班念了两个月,再回美国后发现中文学校用的教材对我已经太浅,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试着教其他学生中文。

我的班上有22个学生,小的不满6岁,大的都快11岁了。他们个个都很聪明、可爱,也都非常听话。每次课间休息都有几个学生帮我发作业,擦黑板。当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大家不知不觉地声音越来越大时,总有人替我叫:“BE QUIET!(安静)”。

我发现,要教好这些身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从小在英文的环境长大,对中国文化接触很少。只靠每周短短的两个小时,是难以让他们学好中文的。特别是那些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真让我发愁。后来在姥姥的启发下,我把上学时玩过的中文的游戏、谜语、儿歌、笑话引进课堂,它们成了我教学的“新武器”,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中文的兴趣。猜谜语时,我只接受中文答案,有的学生猜出了谜底却想不起中文该怎么说,用英文说又怕别人知道了谜底,急得憋红了脸,一个劲地说:“我知道,我知道……” 我参加的最有意思的一次课外活动是“培养市领导接班人”,当时在我所居住的俄亥俄州克里福兰市11年级的全体学生中选了51名学生参加。我们与市领导见面,参观政府办公共场所,然后做“2015年的城市规划”。我们请教专家,写报告,忙活了好一阵,最后决定把我们的城市变成一个制作冰激凌的城市,因为我市市中心黑人和穷人比较多,白人大多住在郊区,通过冰激凌厂可以把大家联在一起,借机发展公共交通和环保。

“在美国最重要的是自立”

我的爸爸是工程师,开了一个修车店。在车店刚起家的时候,常常有客人在半夜时车坏了,父亲就连夜出去修车。母亲是学医的,当住院医生。我的父母特别辛苦,他们卖过报、卖过比萨等等,打过许多工。我是看着他们辛劳的身影长大的,因此,我很小的时候就下决心为报答父母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让他们安心。后来我发现在美国比较出色的华裔都是家里情况不太好的,有的就是新移民。 我爸爸一直告诉我在美国首先要学会独立。我16岁的时候学会了开车,去年的一个冬雪夜我开车外出,在离家还有40分钟路程的时候,车的轮胎爆了。我借了一个电话向爸爸求助,爸爸先是在电话里讲解如何换轮胎,希望我自己换,后来发现不行,才驱车赶到现场,不过他只给我带了一些好用的工具,就上车睡觉去了,是我自己在风雪中独立换好了轮胎。

我最喜欢与爸爸一起在花园里种菜,我种过西红柿、菠菜、白菜、葱、红菜苔、包菜、萝卜等等。我家的花园里种满了菜、花和草,我们的分工是,爸爸管菜,妈妈管花,我管草。我们不让爸爸“拈花惹草”(笑)。锄草是很辛苦的活儿,以前我用手推的锄草机锄草,一推就是好几个小时,现在我们买了机动车式的锄草机,一两个小时就能锄完。我几乎每天都劳动,不锄草的日子就帮着爸爸种菜。 我与父母从未有过矛盾,只是今年选择大学的时候有一些意见分歧,后来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选择了上哈福。哈福虽然是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但我觉得那里的学生特别清高,其实我想上麻省理工学院。我特别能理解父母内心的期望,我知道他们很想回国,所以我今后想从事中美关系方面的工作,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 不久前回国时,我接触了一些同龄人,发现他们都在为高考闭门苦读,这很浪费时间。我们就不用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高考,我们上大学只参加一个全国统考,各个大学更看重的是四年高中的平时成绩、选修课程的难易和成绩,还要考察社会活动情况、领导能力、业余特长等,因此我们比国内学生全面接触社会的机会多,自学能力强。

下一步我的计划是写一本书,讲美国的社会和教育,打算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写,现在已经写好一大半了。

明天会怎么样,我没有多想,但我总有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要做……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