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海外高才”,直指高层管理席位
今春,在全球聚焦的中国人大政协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用他那铿锵有力的语调,向世界宣告:“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从海外留学生中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充分地吸收和利用人才,来加强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朱总理的“发布”掷地有声,随即引起世人注目的是,来自香港的查·史美伦女士,在今春国务院的人事任命中,出任了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香港“铁娘子”,执掌证监会
在此之前,曾有港人梁定邦和吴伟聪被中央政府聘任为中国证监会的顾问,而对史美伦的正式任命,则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央政府首次从内地以外聘请“副部级高官”,而且进入的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核心权力阶层,开创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纪录。
回眸近代中国100多年的历史,也曾有任用“洋高官”的先例,当时称之为“客卿制”。1863年英国人赫德,就曾被清政府任用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并且在这一职位上经营了40余年,全国由税务司管理的海关约50处,海关雇佣的洋员达1300人之多。当年的任用“客卿”,是积贫积弱的清政府在内乏通晓国际大势人才、外迫西方列强压力下的不得已的选择;与今天完全自主掌控的、主动地“引入海外高才”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50岁的史美伦,享有香港“铁娘子”之称。她出生于上海,在香港长大,曾先后获得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文学学士和美国加州圣达嘉娜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在美高特兄弟等律师事务所供职近8年,1991年进入香港证监会,历任公司财务部助理总监、高级总监及证监会执行董事证监会副主席兼营运总裁,在企业融资、市场监管及法律事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骄人的业绩。
能同时操流利的普通话、上海话、香港话和英语的史美伦,以她的知识、经验,极其干练的行事作风,给大陆的证券监管带来了新风气。
谈到她当前的工作范围“监管”,上任的史美伦认为:监管的职能是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参与上市公司的具体运作。她说,“对市场有效的监管,有赖于整个监管机制的运作和架构。正常的市场秩序才是投资者信心的保证。现在证券监管要做的是,让大家对证券市场有信心,能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评说,长期以来,中国引进人才有一个观念性的误区,就是只引进技术性人才,不引进决策性人才只用人家的知识,不用人家的脑。
而今年史美伦到内地任职高官是一个重要信号,也是一个新开端。一方面,香港是国际金融人才的中心,中国入世在即,正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背景、熟悉国际规则的人才,香港近水楼台,成为中央政府首选的一个重要人才基地。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央政府对输入高层人才的实施力度。所以,“史美伦是第一,但不会是唯一。”
面向海内外,诚聘研究院“领衔人”
果然,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武汉、广东……不断传来公开招聘、聘用海外高级管理人才的信息和新闻。
今年7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中国气象局会议厅内的气氛热烈有序,中国气象局所属中国气象研究院首次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院长的一场面史答辩会正在进行。
中国气象局为公开招聘专门组成了由两院院士和著名气象科学家组成的面试答辩评审委员会。面对资深气象学专家们的提问,每一位充满自信的应聘人都侃侃而谈。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参加应聘面试的11位人选中,有两位是已加入美国和瑞典国籍的外籍华人学者。另外还有几位华人科学家,目前仍在日本、瑞典、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其中最年轻的只有36岁。他们的研究除大气科学外,还有雷电应用、遥感技术等学科,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有颇多建树。
中国气象局局长,著名科学家秦大河这样认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速度的快慢,与人才密切相关。而目前中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最紧缺、最急需的是高层次优秀人才,是能领军作战的领衔式“帅才”。这次公开招聘“领衔人”,是希望凭较高层次的科研领导位置、优良的科研环境、优厚的待遇,吸纳优秀“将帅之才”回国服务,引领我们的科研机构尽快向“世界一流”靠近。
在面试答辩会上,专程赶回来参加招聘答辩的瑞典籍科学家也感慨而言:“我早想有朝一日中国科学院大气所或中国气象研究院公开招聘负责人,我一定去应聘。今天,中国气象局走出了国际招聘这一步真令人振奋!不论结果如何,我为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而高兴。我们海外学人回来,更期盼有一个良好的人才机制,一个创业的环境,能实现人生价值。”
面对如此热烈应聘的场面,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巢纪平院士难抑心中的喜悦,他动情地说:“这次招聘之举,在海外华人中青年科学家中引起的热烈反响,海外应聘者们表现出的高素质和专业水准,都十分令人鼓舞和振奋。”
“我们迫切需要那些能真正站在国际前沿的高层管理人才,需要那些对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和把握能力的战略科学家。这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向海内外诚聘“领军人物”,仅仅是个开始,一次有益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