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人王其鑫
以“开拓有效用电的明天”为宗旨的中达—斯米克电器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其鑫在两岸电器电子行业可谓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90年代来势汹汹的亚洲金融风暴迫使全球不少同行歇业停产时,中达—斯米克却步入长足成长的黄金时期:1998年以3.9亿元的年销售额进入上海工业500强;一年后突破4.5亿元;去年8.5亿元的销售额表明年增幅跃升为89%,而今年可望一举达到10亿元的既定目标。这几年中达—斯米克为什么能有序、持续地不断发展?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身着深色西装的王其鑫笑称,鄙公司托上海的福,黄浦江畔可是一块风水宝地。看来投资上海,移居申城,这个宝押对了。
说起王其鑫当年全家移居沪上,中达—斯米克高层无不由衷佩服总经理当年“破釜沉舟”的勇气。90年代初,当执岛内电器电子行业牛耳的台达电子工业股份公司指派王其鑫赴沪履新时,郑崇华董事长一再为他卸压解忧:此次去,先熟悉熟悉情况,适应适应环境再说。而王其鑫与太太一商量,履新一步到位,举家移居上海。这种“一往直前”的举动,令闻知者大惊。如今十载春秋过去了,年逾不惑的王其鑫每每回首这段经历,便脸露笑意地说:十年在沪经历,真可写一本《移居上海》的畅销书。我可是上海发展的见证人啊!
王其鑫家居浦西,中达—斯米克公司所在地位于浦东,一江之隔使他对城市道路交通十分留意。回想建厂初期,王其鑫说:当时我最担心的是,面对“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瓶颈,好不容易找来的人才会不会因上下班交通不便而流失呢?我身为总经理,对此深有体会,原来上班40分钟的车程,一堵车就延误了1-2小时。公司要加强管理,自己必须身先士卒,早上8:30上班,往往天一亮就往公司赶。
可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黄浦江的立体交通发展之快成了上海腾飞的缩影。对此王其鑫用“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加以概括。他不知多少次扳着指头,如数家珍地告诉一个个从岛内飞抵上海的朋友:近几年上海发展之快,已非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可比。你们来沪参观,不妨多看看黄浦江的立体交通。1991年底完工的全长8300多米、总投资8亿多元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的南浦大桥,主桥面可并行6辆汽车,300吨大平板车可以从大桥通过;1993年底通车的另一座跨越黄浦江的杨浦大桥,为上海第一条内环线划上圆满的句号。随后建成的徐浦大桥、奉浦大桥和2001年开工的卢浦大桥以及打浦桥、延安路隧道等,把浦东、浦西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作为上海第一条地下轻轨越江系统的地铁二号线,给上班族带来更多的便利。如今我从浦西的家到浦东公司上班,一个小时可走个来回,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桥、路、隧道这些庞大的水泥建筑,在王其鑫的嘴里变得如此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而一连串具体数字他又讲得如此有板有眼、有证有据,第二故乡自豪情感的流露,使圈内人直呼王其鑫为新上海人。
人们常说都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象征。面对浦江两岸平地而起的建筑群,喜爱美学的王其鑫将其视为时代协奏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个音符。采访中,他指着窗外一座座刚落成的建筑,颇为内行地说道:海派文化与上海建筑的巧妙融合是上海的魅力所在。近几年相继建成的2000多幢高楼,若没有与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相结合,那只不过是一群毫无生气的水泥林。海派文化兼收并蓄,汲取外来文化长处,又突出中国传统特色,注重艺术、设计新颖,使上海的建筑超前、耐看,充满活力,令人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