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港澳台侨> July 2001
 

聚焦罗大佑

本刊记者 徐晓燕

“我来唱一首歌,

古老的那首歌。

我轻轻地唱,

你慢慢地和……”

———罗大佑《闪亮的日子》

第一次听到罗大佑的名字和他的歌,是在大学里。在80年代的大学校园,迷恋罗大佑是一种“病”。而后伴随着那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和融入社会,十几年间,这种“病”于默默无声中传染蔓延。常常,看到素昧平生的人们,就因为“罗大佑”这个名字,在匆促人潮中知己相认。

而罗大佑始终活在歌里,离我们很遥远。

罗大佑带给大家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不少是隽永哲理。

听罗大佑的歌能明显感受到新旧两代人观念的变化。那时的人会想2000年时自己会是什么样,有的会成为科学家,有的会成为艺术家。但现实中自己又是一个样子。听罗大佑的歌就像是从过去到现在拉了一条线,这条线就是自己的心路历程。

罗大佑不是一个单纯的歌者,他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学者态度的音乐人。罗大佑正是用他的音乐与艺术在给大家提供一种寓言,而他的寓言性是其他歌手所不能比拟的。

直面罗大佑

1994年,我应台湾《远见》杂志的邀请,赴台湾采访参观,当时很想采访罗大佑,可是因时间的关系未能如愿。

2001年,罗大佑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热爱他的北京歌迷了。在“5.27大型演唱会”中,今年47岁的罗大佑是最受瞩目的歌手。20年间,整个华语流行歌坛风流云散,而罗大佑在歌迷心中却仍然有至高的地位,对大多数25岁至40岁的歌迷而言,罗大佑代表着他们青春时代的挣扎、反思和对民族与社会的深切关怀,那样深深刻入生命的印记,不是岁月可以消磨的。

或许与北京的文化氛围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罗大佑似乎与北京歌迷之间格外亲近。对于此次到北京进行演出,罗大佑称这是他对北京的一个承诺,因此因误机而深夜抵达北京的罗大佑,刚下飞机便赶到发布会现场,与等待已久的媒体见面,5月25日他又一次和媒体进行交流。

罗大佑说,我第一次来大陆是1992年,那个时候看浦东,完全看不到什么,至多是7层楼、10层楼的建筑,那种工业大楼。可现在再去看看,就完全不一样了。音乐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个奢侈品,不吃饭、不喝水会死人,不听音乐却不会。音乐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能够消费的。就像人们会买翻版、盗版,那是因为经济情况不许可。经济好了以后呢,你有了足够的条件就会去买正版,因为你要表示出你对某一个产品的注重。版权法就慢慢会生根,也就有更好的产品会做出来,用更好的方式,用更好的媒体,更好的传播方式,更好的录音方式,给大家更好的享受。所以,在大家都没有钱的时候,你说罗大佑来开演唱会,来卖票,然后要收大家钱,我觉得是怪怪的。

那个时候我来大陆主要是录音。我在上海录音,我在北京录音,然后我搜集一些民歌,我觉得内地有那么多资源,可以作为我创作的养分。我觉得如果我一开始就来开演唱会的话,就把自己摆在“我是一个唱歌的人、我是一个表演者”的位置上。而更重要的,我是一个创作的人,我先跟这块土地做一个渐进的了解。

罗大佑说,小时候音乐的基本训练很重要,其实我听了很多东西,古典音乐、爵士音乐、民歌、流行音乐、摇滚音乐,我觉得要很用功,除了一些乐器的基本训练要有以外,你还要花足够的时间去吸收足够的养分。

罗大佑说,做音乐有点像做思想工作,是情绪和感情,尤其是对没有歌词的音乐,力不从心是一定的,作为一个作曲家,你一定要接受这种力不从心的现实。但假如在人类的情感,比如对爱情的情感,对土地的情感,对亲情的情感,对民族的情感,你可以提供一个空间出来,在这里面活着的人生存多了某种意义的话,这种力不从心是值得的,你应该力不从心,但是还要继续努力。

我觉得一首歌它自己是有生命的,它会流传下去的,这首歌会不会流传,完全是由听歌的人来决定,作曲家没有办法去决定这首歌会流传多久。我永远在揣摩和思考一首歌怎么写,它的旋律是怎么样的,我要表达一些什么东西。

当有的记者问他“恋曲”是否是他生活的写照时,他显得很平静:“在《恋曲1980》时我确实正在恋爱,那时的音乐比较单纯。而《恋曲1990》时,生活的环境和感受都不一样了,不再单单是一个恋曲,而有更多的含义。到了《恋曲2000》的时候,我的创作又进入了另一个时期。”随着光阴的流转,罗大佑的创作也走向成熟。生活的压力、爱情的磨练、事业的艰辛并没有将他的棱角磨去。虽然作品的酝酿期还在不断延长,但他的歌总能给人以新的惊喜。

音乐巨人

有人称罗大佑为流行乐坛的教父,也有人说他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不管怎么说,罗大佑的作品的确令人难忘,其巨大的影响对整个华人乐坛来说是无与伦比的。罗大佑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上过医学院。他的第一首作品是1974年发表的“歌”,这是徐志摩先生的一首诗。这首歌后被电影《闪亮的日子》选为插曲,《闪亮的日子》是一部类似于《搭错车》的音乐电影,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歌曲为罗大佑所写。同名主题歌“闪亮的日子”就是一首令人难忘的作品。在1982年,罗大佑发表了个人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获得巨大的成功,被称为是没有不痛不痒的歌的一张专辑,对以后台湾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段时期,罗大佑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 如《童年》,《光阴的故事》,《乡愁四韵》,《鹿港小镇》,《野百合也有春天》,《恋曲1980》等等,还为电影《搭错车》的插曲《一样的月光》,《酒干淌卖无》 写了歌词。这是一段比较浪漫的时期,他写了许多动人的情歌。由苏芮唱红的《是否》不知已有多少人翻唱过,《爱的箴言》被称为令其他所有的爱情歌曲淡然无味的动人好歌,罗大佑用他的音乐阐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爱是翻来覆去的,旋律般的,不讲文法却惊心动魄的一种往往属于过去的语言。

随着与张艾嘉被称为才子佳人的恋情的结束,罗大佑走出了浪漫时期,开始他的多事之秋。1983年,他出版了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1984年,发表了专辑《家》。继1975年开了第一场民歌演唱会后,1983年底又开了“青春舞曲演唱会”。在这之前,还写了著名的《明天会更好》一歌。1984年底,罗大佑离台去了纽约,他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 为他以后的音乐发展进行探索。在纽约期间,他只正式发表了一首作品,即1986年的《海上花》,由甄妮演唱。 1988年,罗大佑再度复出歌坛,与滚石的著名音乐人张培仁(思想激进的著名乐评人,后创立磨岩文化)合作,把他这几年在国外的感触融入了第四张专辑《爱人同志》之中。在这张专辑中,许多歌曲的创作受到了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恋曲1990》,《你的样子》还被电影《阿郎的故事》选为插曲广为流传。《黄色脸孔》一歌充满了对中国人的眷恋、渴望之情。正因如此,罗大佑又回来了,但他已不再满足于台湾这个狭小的范围,他要做整个中国人的音乐。   1989年,罗大佑在香港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工厂”。先是为有着天使般声音的齐豫写了《船歌》。也是在1989年,台湾当局第一次开放到大陆探亲,罗大佑在合集《新乐园》中发表了一首台语歌《故乡》以示自己的感情。其后的作品更是多元化,《原乡》是一张台语专辑,《首都》、《皇后大道东》是粤语专辑,其中的代表作有《东方之珠》,《皇后大道东》,《母亲》,《飞车》等。他还改编了王洛宾先生的民谣《青春舞曲2000》,提醒人们不应忘记我们都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与李宗盛等人合唱的“来自你,来自我,来自他”,唱出了来自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罗大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这一段时期罗大佑还写了大量的影视歌曲,如《追梦人》,《天若有情》,《滚滚红尘》,《大地的孩子》等等。1994年,罗大佑发表了《恋曲2000》。

歌声中的关怀

解读罗大佑如果仅仅是从他的音乐和歌词入手,总是难得全面的。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不在于创作者的功力或意图,倒在于接受者的共鸣与接受。有些歌,可以感动自己,却不能感动别人,有些曾经为之倾倒的歌,在事过境迁之后,变的是如此平淡而无聊。罗大佑在歌中寄予了太多的社会关怀,也正是这种关怀感动了他的时代,因此,认识罗大佑其人,包括其音乐和歌曲,就不能离开那个时代。

1980年前后的台湾是怎样的?自从60年代开始起飞以来,台湾迅速由一个乡土社会蜕变为工商社会,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与之相伴随的,是传统伦理的分崩,和不可避免的环境生态退化。在罗大佑的歌中,我们可以听见关于澄清湖和淡水的喟叹,也可以感受流浪在工商台北中的浪子对乡土鹿港的家园之思,然而,罗大佑之所以是罗大佑,就在于他尽管也怀恋,但并无倒退的指向,尽管也哀伤,但更多的指向对未来的向往。罗大佑歌声中的关怀、讽喻和宣泄,足以疏解大众心中的郁结,引述一段台湾人自己的评论,或许更有助于说明并被理解:这个黑衣墨镜的青年一夜之间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叛逆偶像,唱片卖得极好,媒体也掀起罗大佑是洪水猛兽还是时代良心的论战,在毫无心理准备的前提下,他发现自己已经置身暴风圈的中央,被戴上了青年时代的先知兼代言人这顶大帽子了。

罗大佑及其音乐最终被人们所接受,罗大佑也有机会展示他全面的音乐才华,人们开始发现,罗大佑不仅是愤怒的青年,而一样有款款的柔情,乡土与爱情在罗大佑的手中,可以翻唱出更多的意象。

岁月如歌,不知不觉中罗大佑已经陪我们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歌迷对他的热爱就像他的歌曲一般,执著而动人。无论是《童年》的轻灵跳跃,《是否》的婉转深情,《你的样子》的伤感无奈,《明天会更好》的宽广浩瀚,《追梦人》的落寞出世,或是《火车》的跌宕悲怆,《皇后大道东》的激越高亢……都溶入我们自身的这段青春历程,罗大佑的老歌永远是我们心灵最深处的安慰。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