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不是一种时尚
佳希
科幻是一种力量,在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科幻为科学本身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它牵引着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然而在中国,科幻市场却持续低迷。据悉,北京市向社会首次推出科学技术普及创作与出版专项资金以来,尽管已经投入160万元资金,却没有征集到一部科幻小说作品。
有关调查也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比一些发达国家学生显得贫乏。除了教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弊端之外,科幻类读物的缺乏可能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幻所包含的对人类未来世界的想象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80年代,科幻在中国曾经掀起过一次高潮,到今天,喜欢科幻作品的读者越来越多,他们主要是年轻人,男性居多,大学生和中学生居多。但他们津津乐道的却是经典科幻大师凡尔纳、阿西莫夫和美国的科幻大片,国内的科幻作品很少能吸引他们。
我们为什么要读科幻?
(刘定宇 大学生)
高中的时候读过卫斯理小说,当时感觉很恐怖,不过后来就觉得很好看了。我喜欢看科幻小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也喜欢看科幻片,觉得科学有时候真的很可怕。凡尔纳、倪匡都是我很喜欢的科幻作家。
我周围也有很多人喜欢读科幻,大部分都是男生,我觉得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都反映了人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还有就是对未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思考。科幻作品、科幻文学的历史不长,到现在也才只有短短一百多年,而其他的文学体裁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科幻文学的发展却很快。我常常想,它一定是满足了人们的一种什么需要。
无疑,科幻作品的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可是,武侠小说、惊险小说和鬼故事在这方面也许更擅长。若说它满足了人的幻想欲望吧,童话比它强点。学习科学知识?那正规的科学杂志也许更可靠。
我觉得在科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示对科学的热爱和思考,也许这就是科幻文学产生的土壤,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或者说都有必要去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幻文学,它不在于表现科学的精确和严谨,但它肯定要表现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思考方法。
现在对科幻文学的归属、分类、流派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硬科幻”、“软科幻”、“主流科幻”、“狭义科幻”、“广义科幻”、“边缘科幻”……新鲜名词一大堆,听着都很悬乎,但是其实里面是不是有好的内容真让人怀疑。
其实评判一个科幻作品好不好,不应该只看它的冲击力和想象力,看它能够瞬时将心跳提高多少倍,而应看它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能否给我们一些启迪。真正的科幻应该是建立在可以理解和可以预期的科学基础上。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就确实好,他在40年前预测的东西在今天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凡尔纳设想的情况也在慢慢成为现实。他们的书都可以启发人的某种敏感。如果科幻作品真正能作到这一点的话,那一定会繁荣起来的。
看科幻象做脑筋体操一样
(叶军 公司职员)
男孩子好像都喜欢看些不可思议的东西,怕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了,小时候会和几个玩伴一起,把阳台幻想成我们的战舰,把大院想像成海洋,在这个世界里,除了我们在没有其他人。看科幻小说,很过瘾的感觉,就像做脑筋体操一样,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情节,总有些匪夷所思的结果。
有许多科幻迷是从看科幻片开始喜欢科幻的,我也一样。科幻黄金时代的那些大师的作品是后来才看的。科幻片那种强烈的感官冲击,的确棒极了。我比较喜欢的是《异性》和《骇客帝国》,有人觉得《异性》很恶心,是很恶心,好比有的人害怕蜘蛛,比如我,但是我也知道那是生命一种形式。看《骇客帝国》这种电影,让人觉得宇宙是无限的,自然充满多样性,觉得虚幻和真实之间真的很难分辨,比如里面说的matrix,科技完全可能造就那样一个世界,现在的虚拟实境,就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了。改变基因已经可以实现,改变人对世界的反映系统也会成为现实,其实,《骇客帝国》有很深的哲学意味。
科幻片,国内的水平是没有办法跟国外相比的。国产的我有印象的就是《珊瑚岛上的死光》和《霹雳贝贝》,别的实在想不起什么了。国产科幻片不出色,有一种说法是说,我们在这方面缺乏积累,比方说,中国的武打片就拍得很出色。武打片跟科幻片一样都属于类型片,而类型片,就总有一些国家擅长,而另一些国家不擅长。可能拍科幻片就是美国的长项,他们拍的不光是逼真,而且很“美”。
其实我对幻想的兴趣更甚于对科学的兴趣。你说什么?武侠?科幻和武侠,我想我喜欢武侠多一点。现在的科幻有点太沉重了,生命、宇宙、毁灭,灰暗和可怕似乎成了科幻的基调了。像凡尔纳的作品,很乐观,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奇妙的科学世界,在那里,人类是面带笑容在展望自己的未来。而现在这些科幻作品,虽说很能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世界的怀疑,但看得多了,看得人的自信心都没有了,觉得自己特渺小,特无力。武侠不一样,武侠再现快意恩仇的江湖,让人豪气顿生。
国内科幻比较差
(何旭 科技工作者)
我是搞科技工作的,对科幻也非常感兴趣。从初中开始就接触科幻作品,开始看凡尔纳和阿西莫夫,科幻告诉我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人类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看科幻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我也说不清楚。
中国的科幻市场总体上说,是很不景气的,实力很弱。叶永烈和倪匡可能突出一点。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我觉得是中国迄今为止产生的最优秀的科幻作品,它影响了两三代人,很多人是从这里对科幻乃至科学产生了兴趣。
倪匡是华人世界出版科幻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家。他的小说的确好看,他在60年代的时候就幻想了手机、星际旅行之类的东西。但他更多的是在一些事件中添加了科学的东西,他的小说着眼于讲故事,而不是讲科学。所以,更多的是属于“意幻”,而不是“科幻”。他把难以解释的问题都推到外星人身上。认为玛雅文化与外星人有关,耶稣都是外星人的后代等等。
现在科幻网站挺多。你要去新浪搜索能搜索出一大堆来。网络上的科幻作品也很多,但多数很稚嫩,内涵也不够。可能在网上活动的,年轻人居多。年轻就意味着思想不够,对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不够,热情和幻想能力很重要,但科学幻想没有科学素养是不行的。
我个人感觉,国内科幻水平上不去,主要是想象力的原因,国内作者过于卖弄情节设置,文笔都非常优美。但科幻最主要的我觉得还是关于未来世界的一些内容,那些才是最引人入目的。也许这个跟中国人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有关。中国人的科学意识很差,中国人大多以为科学是种非常古怪的东西,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搞出来的,是让旁人很难理解,很难把握和想象的东西。科学是怪物,而科学家则都是怪人,是像陈景润那样的,撞上电线杆子还道歉的人。在对科学的认识这么贫瘠的土壤上,又怎么能产生出伟大的科幻作品呢?
中国的科幻创作与世界相比,的确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这和中国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和想象力都不够。科学素养并不是你知道水是氢二氧,它是一个总体上对科学的认识和把握。王小波在他的杂文《我看国学》里举明朝大思想家朱熹的例子——朱熹往井下一看,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他解释说,这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然而如果往井里看,至少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朱熹却没有提。所以,朱熹本应该在光学领域跨上一小步,但他不肯,他只用阴阳无行来格尽天下万物。中国人历史上对于科学和逻辑之类似乎并不感兴趣,形象思维却比较发达,或许,中国的科幻水平上不去,关键就在于那个“科”字吧。
科幻小说当然要求特别的科学含量,因此,国外很多著名的科幻作家本身就是科学家出身。例如俄国科幻作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是前苏联宇航事业的奠基者,被尊称为“火箭之父”。美国科幻作家卡尔萨根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的科幻小说植根于其丰富的宇宙知识之中。最为著名的是前些年改编为科幻大片的《接触未来》。而在中国,科幻的创作队伍相对薄弱。传统作家们由于科学知识贫乏很少涉足科幻领域,而真正搞科学研究的,又不擅长写作。目前的科幻作者大多是科幻迷,先是读者然后成为作者,他们大多是理工科出身,有较强的科学意识,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开始注重语言的突破,但相比而言,就十分稚嫩了。对于中国科幻来说,最重要的,也许是培养一批懂科学,能幻想,文笔好的科幻作家。
另外,科普是科幻的基础。我国的科普工作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教授曾对某些报纸刊登的“科普”文章进行了分析,发现90%以上的文章都以简单传播知识为主。而且,科普的投入不够,造成各地科技展馆数量少,质量差。
如果一个人放弃了幻想,他就没有了希望;如果一个民族放弃了幻想,他将难以发展;如果人类放弃了幻想,它将最终走向灭亡。科幻从来都不应当是一种时尚,实际上,当科技影响在社会进程与公众生活中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普遍时,公众对科幻的兴趣也越来越大。科幻作品呈现的世界景观和作家的思考,越来越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走近科幻,欣赏科幻,应当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令人欣慰的是,全国性的科技周已经设立,科普和科幻市场的萎缩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着科普的起色,一个有利于科普和科幻作品发展的环境正在建立。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拥有一批自己的优秀科幻作家和科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