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民族
文/额溥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千百年来,在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苍茫大地上,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的兴起始于成吉思汗,他以其超凡的谋略和武力统一了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后,又率领蒙古铁骑纵横东西,叱咤风云,横跨欧亚,他的子孙们入主中原,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元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留下浓重的笔墨。
做客蒙古包
草原广袤无际走一天也见不到几户人家,蒙古包就是天涯游客的家和避风港。蒙古包完全是适应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它保暖、防雨、易拆装、易搬迁。一顶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两辆“勒勒车”(牛车)就能搬走,搭一个蒙古包快时只需30分钟。
来到草原的都是客,蒙古族牧民不论你的身份的高低贵贱,都会热情地接待你。来到蒙古包前,主人会出来拴住牧羊犬,向您问一声“赛白努”(您好吗?),将您请进蒙古包,让您坐在西北角的尊贵席上(此地是供奉高僧大德的地方)。女主人立即端上热呼呼香喷喷的奶茶和手扒肉,男主人会敬上自家酿的奶酒或白酒。在蒙古族人家做客,一定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主人才认为您没有见外,把他们当朋友了。如果能开怀畅饮甚至酩酊大醉,主人会更开心,认为您是他们最诚心的朋友。
蒙古民族崇尚白色,喜爱白色的服装,白马、白骆驼,过春节也称“白月”(蒙语为查干萨日)。蒙古民族的传统饮食也分为白食、红食两种:白食是牛、羊、驼、马的乳汁制成的奶制品,如奶油、奶皮子、奶豆腐、奶茶、奶酒等。红食指牛、羊、驼的肉制品,蒙古族老百姓最常吃的是手扒肉。将牛、羊的肉带骨头放入白水锅里煮40分钟左右,任何调料品也不放,只放些块盐,这样煮出的肉鲜嫩味美又好消化。烤全羊、烤牛、全羊席是用来招待贵宾、敬献祖先,祭敖包时才上席的。
“男儿三艺”
蒙古族逢喜事要举办规模不等的“那达慕”大会(娱乐活动),此时方圆几百里的牧民都来参加。牧民拉着鱼贯而行的“勒勒车”来到会场外扎蒙古包杀牛宰羊,商人搭棚进行贸易。
“那达慕”是展示蒙古族男人“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好时机。蒙式摔跤不分等级、年龄、体重,也没有人数限制,参赛人数只要是双数即可。比赛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每轮淘汰半数,不限时间,可以采取勾、拉、踢、绊、推、抱、举等各种方法和技巧,但不能抱腿摔,也不准乱踢,更不能扯裤子,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参赛者身穿宽大绣有各种民族图案的跤裤,上身穿一件镶有护心银牌,铜铆钉的牛皮摔跤服,脖子上带着五彩的“京嘎”(健将摔跤手的标志)。摔跤手入场、退场时都要模仿雄鹰的动作,跳跃行进,威武雄壮。如果能在1024名摔跤手中夺得冠军,就可获得“达尔罕”摔跤手的荣耀,这是每一个蒙古男儿的梦想。
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驯服烈马、骑乘烈马的民族,为了便于骑乘,控驭马,他们创造出一套驯马、套马、改良马种的方法,还发明研制出了不同样式和风格的鞍具及马饰物。蒙古民族,在马背上横跨欧亚大陆达半个世纪将马文化也传向世界。他们在驯育马时很严格,但态度温和,语言亲切,有情感有耐心,不打骂马,更不打马的头部。拥有一匹好马是蒙古人备感骄傲的事情,他们生活简单,但装饰自己心爱的良马,不惜倾其所有,用白银、镀银甚至黄金珠宝镶嵌装饰马鞍具,将马装扮得流光溢彩。
赛马前一个月就要吊马、驯马。吊马是控制马的饮食、饮水,以保持马的体重。驯马是每天保持马一定的运动量,以训练马的速度和耐力。蒙古族赛马一般分为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和美观,马要快、稳、美,又不能跑起来。参赛的马多为5岁以上的成年马,骑手也以骑术高超的成年人为主。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赛程一般长25至35公里,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参赛的选手大多为青少年,尤以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居多。为了减轻马的负荷和照顾骑手的安全,奔马不备鞍具或配备轻巧的鞍具。奔马赛参赛的人数较多,少则几十,多则逾百。裁判员一声令下万马齐奔,人欢马嘶,赛手各个挥鞭加力,远远望去遮天蔽日,地动山摇,震撼人心。按蒙古族的习俗,赛马结束后还要赞马。取得名次的马依次排列在主席台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诵唱赞马词,然后还要向获得第一名的骑马身上撒奶酒或鲜牛奶,以示祝福。
蒙古族射箭分立射和骑射两种。立射即指站立不动拉弓而射。人和靶位之间的距离可依具体情况而定,但同一次比赛赛程是固定不变的。骑射是指选手在特制的跑道上边骑马奔驰边拉弓射箭。跑道通常为一条4米宽、85米长、半米多深的沟。跑道左侧立有两个靶位,右侧立有一个靶位。比赛时,射手跃马进入跑道,在疾驰的马背上张弓搭箭,瞄准劲射。
蒙古族,一个具有传奇,还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游牧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曾一度走入衰落的境地。如今仍有一部分人仍在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过着悠悠的牧歌生活,但大部分人已经走向现代化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城市,不少人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的已成为我国和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学者、教授、艺术家……他们继承了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迈进。
链接
据1998年统计,蒙古族现有人口48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在东北、西北地区亦有分布。
蒙古族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室韦”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地区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蒙古文属于拼音文字,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在元代后期,逐渐通行,后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其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规范化的蒙古文。1269年,国师西藏高僧八思巴受命,改创蒙古新字,后由元世祖忽必烈下诏颁行天下,成为元朝的法定文字,俗称“八思巴字”。17世纪中叶,喇嘛咱雅班弟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对通用的蒙古文进行了变通,成为“托忒”蒙古文,在新疆地区的蒙古族中使用。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文从左向右。蒙古族拥有大量的蒙古文典籍,其中《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蒙古民族早期信奉萨满教,元代时,藏传佛教成为国教。还有的部落信奉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