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街见证了北京的变化
最能反映北京巨变的要算长安街了。长安街,有中华第一街的美誉。长安街,与南北中轴线的交汇点天安门广场,为全北京的中心。因此,如何建设北京,首先要确定如何把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这篇大文章做好。
天安门是中国的象征,它占据了北京城最重要的位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就发生在这里,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也在这里。天安门广场是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如何改建扩建,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慎重的态度。仅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单设计方案就征集了100多个,最后采用了大体接近建筑学家梁思成构思的方案。
1949年以后,天安门广场有过几次大的建设。最大的一次是在建国10周年前夕,它奠定了现在的格局。最近的一次是在建国50周年前夕,更换了广场砖,增铺了草坪。如今的天安门广场主题鲜明,又富于民族特色。
与天安门广场的建设同时进行的是长安街的规划和建设。长安街,她的延长线,东至通州区,西到石景山,全长20公里,被称为中华第一街。它的规划和建设总是和整个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一起考虑的。
为了建设好长安街,曾邀请了众多的专家对长安街的规划建设参与论证和讨论。早在1964年,就形成了共识,比如,长安街应该体现“庄严、美丽、现代化”的建设思想;沿街建筑以30米以上,40米以下作为建筑高度的基调;建筑风格上,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民族化;在建筑标准上,应该高一些。
这些指导思想至今仍指导着长安街的规划和建设。
50年来,长安街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街道进行规划和建设,许多重要的、标志性的建筑被摆放在长安街上。整条长安街规划建设51座风格各异的大楼,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了34栋。作为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长街,规划部门认为不急于一下子全部建成,预计还需50
年。也是就是说,要把中华第一长街按照规划建设好,要花上一百年的时间。
在美丽的长安街漫步,就像走进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博物馆,你可以明显感到整条街道是按统一的规划实施的,但是新老建筑的风格又有很大的不同,形成明显的时代特征。高级建筑师董光器先生认为,长安街“不同时期的建筑,是不同历史的产物,反映出50年规划与建筑思想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