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港澳台侨
经济视野
图片报道
社会聚焦
文化广场
地域风情
漫画
绿色家园
旅游天地
地区平台
 
2002年3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地域风情 >

地域风情

走进延边朝鲜族村庄

 



“朝鲜”是“光明的东方”之意,原是李氏王朝(1392—1910年)的国号,后来即以其作为族名。17世纪开始零星迁至中国,其中一部分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吉林市及辽宁省丹东地区也有较多的朝鲜族居民。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朝鲜文属音位文字类型,是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创制的。

走进延边朝鲜族村庄

张力

在北疆的一个秋日,带着体验和了解少数民族家庭生活的愿望,我们驾驶越野吉普车穿过长白山麓的茂密林区,去拜访图们江边世代居住的朝鲜族人家。 下午6点,驶入延吉市区。这座边陲城市的繁华令人感到意外,我们甚至遭遇了堵车。由于处在国土的东端,天黑得早,不少霓虹灯已经亮起来,大部分招牌都是朝鲜文,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

进家门:女主人躬身施礼,我们脱鞋上炕,见屋里一尘不染

次日,经当地人介绍,我们将投宿点选定在市郊新光村5队。这是山脚下一个朝鲜族聚居村落,共有30多户,清澈而湍急的依兰河刚好从村前流过。进村时先要经过一座晃晃悠悠的铁索木板桥,旁边三五米处正在修建一座石拱桥,村民们肩挑手搬干得很起劲。一位白胡子老汉告诉我,新桥一建好,老桥就要拆了,这不免使初来乍到的我怅然若失。新桥固然会大大便利通行,但传统的东西在不妨碍什么的时候,何必急于拆掉? 下午5点多,我们走进村子,看到各家差不多都是大瓦房,外墙用白灰粉刷一新,十分整洁。屋檐下晒着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房前房后木栏围起的院子里种着蔬菜,四周开满鲜花,不禁让人想起一部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

我们来到将要投宿的一户朝鲜族人家。这家的一排瓦房坐落在村后的高处,离松柏茂密的山根儿不远,有红砖院墙和足以开进汽车的大铁栅栏门。奶奶,金贞子,73岁;男主人许炳杰,在镇里的学校当老师,44岁;女主人金春女,高中毕业,43岁;大儿子,18岁,在市里上高三;小儿子,15岁,上初三。

女主人推开了铝合金的屋门,站在门里以朝鲜族礼节躬身请我们进去。我们脱鞋走上热乎乎的地炕,见屋里一尘不染,三口锅灶设在一进门的地方,两只大锅盖擦得锃亮;靠墙是冰箱、洗衣机、玻璃碗柜和白陶瓷的洗碗洗菜池。旁边一间半掩着门的小屋里摆了十几口腌菜缸,女主人领我进去,打开封住的缸口,朝鲜泡菜特有的味道顿时勾起人的食欲。

朝阳的客厅也是地炕,上面摆着大电视,另一边放着三人长沙发,加上铝合金的通透大窗,使人感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小儿子的房间里是一张席梦思床和组合柜,墙上贴着不少明星海报,主要是韩国歌坛的酷男靓女组合。

女主人一边招呼我们,一边忙着家务和晚饭,背驼得很厉害的老奶奶也在帮着削土豆、洗茄子。小儿子又高又胖,挺凉的天儿却穿着大背心大短裤,足蹬“耐克”旅游鞋,正在工具房鼓捣一辆时髦的山地车。男主人从学校一回来就到自留地里运玉米去了,整个下午女主人已经把玉米装进十几个袋子,就等着男人套上牛车拉回来。自留地离家不远,站在屋后就能隐约看到地里男人的身影。

吃晚饭:男主人收玉米回来,家犬对黄牛认生。我们盘坐在圆桌前吃撑了

从女主人和老奶奶准备晚饭的情形,能感觉出他们是要盛情招待我们。虽然我们希望较多了解朝鲜族饮食习惯,但还是为给他们添了麻烦而过意不去。

男主人赶着牛车进院儿了,家里的四条狗竟一齐狂吠起来。我感到诧异,小儿子说,因为那头样子憨厚的黄牛是借别人家的,农忙时用一下,恪尽职守的家犬对它不熟。父子俩动手把新收的苞米卸到高高的木架上,摊开晾晒,村里每户人家的院中都有这样的木架子。

男人们一忙完,碗筷也开始摆上桌了。折叠的半高圆桌放在地炕中央,大伙盘腿围坐后,女主人便将一碗碗盛得冒尖儿的菜端上来,有炖明太鱼、肉烧土豆、腌茄子、各式泡菜等,上面都有红红的辣椒;当然还摆上了当地的白酒,据说朝鲜族男人酒量好。 我们请奶奶和女主人上桌,她们却执意推却。原来,按朝鲜族传统,有客人来,女人是不上主桌的;男性就是辈份再小,也可以上主桌。

女主人一揭开电饭煲的锅盖,我们几个都不由自主地把脖子伸过去,一股好大米的清香扑鼻而来。早就听说朝鲜族的好客,而他们对我们几个风尘仆仆不速之客的热情仍然令人感动。许老师说,你们来我们朝鲜族家就要像在自己家一样,一切随便儿。

聊家常:15吨明太鱼挣回4万元,女主人两上俄罗斯,前年盖了七居室大瓦房

晚饭过后,我们像大家庭似地围坐在客厅的地炕上聊家常,很像朝鲜电影里的情景。许老师说,他家共有3亩水田、5亩坡地,粮食和饲料足够了。3亩坡地种黄豆,两亩种了玉米。一年晒了15吨明太鱼,挣回4万多元。许老师每月工资800元,在当地不算低,但他说仅够供在市里上高中的大儿子。家里的主要进项,除明太鱼和地里的收成外,居然靠女主人出外做生意,仅俄罗斯她就去过两次,一去就得两三个月。靠着一点一点的积攒,前年他家扒了世代居住的草房,盖起这一排七居室的红砖大瓦房,在全村数一数二。 我们聊的时候,女主人一直在外间擦擦洗洗,忙这忙那。到晚上9点,她从里屋靠墙的一排大柜子里抱出四床崭新的被褥,被面上都绣有非常美观的民族图案,枕巾也是新的;然后,在两间朝阳的大屋地炕上铺好。小儿子回到自己屋里写作业,课本有朝文、汉文和英文三种。

我们推开屋门,看到晴朗的夜空满天星斗,禁不住走到院外。村子里很静,尽管从一座座新盖的房子里透出灯光,但看不到人影,也听不见什么声音。回来后,许老师告诉我们,村里像他家这样三代同堂的已经不多见了,许多人都进城去了。也许就像常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老房子:有的已历经130年,大多剩下老年人守着,年轻人都出去闯了

第二天上午,按照女主人的指点,我们驾车去图们市凉水乡凉水村,寻找那里的朝鲜族老房子。离开公路一进村,就发现根本用不着寻找,各式的茅草顶土屋在这里连成了片,里面都住着人,因而很整洁。村民们一般两年换一次屋顶,每年秋天用白灰粉刷一次外墙,门窗的蓝色或绿色油漆也要涂新。

乡干部将一座黑瓦翘檐的老房子指给我们看,屋里的主人说它已经有130年历史,像这么老的民居在这个村子还有4户。我们里里外外看了这些房子,屋里虽然有人,但也像房子本身一样,都只剩下老人在守着。

在村里足足转了两个小时,我们发现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就像前一天在新光村一样,没有见到一位年轻女性,村里35岁以上的光棍儿有好几位。我还清楚地记得许老师说,已经几年没有看到办喜事和生娃娃了。我们终于在一户的栅栏门外发现了一个小媳妇,一位阿妈妮在笑嘻嘻地逗她背上的胖孩子。这名少妇是近几年来全村唯一娶进来的媳妇。

时间有限的实地体验使我们感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正在给这里的民族传统和生活方式带来显而易见的冲击与变化,更深入的问题就有待民族学专家们去研究了。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