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港澳台侨
经济视野
图片报道
社会聚焦
文化广场
地域风情
漫画
绿色家园
旅游天地
地区平台
 
2002年3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绿色家园 >

绿色家园

 



大熊猫的秦岭之家

中国特有的大熊猫,是世界闻名的珍贵动物,被誉为中国的“国宝”。它仅生活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南部三个高山多竹的森林区域中,野生种群总数不足一千只。不久前,记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陕西省佛坪县,去探访大熊猫的秦岭家园。

佛坪位于秦岭中段南坡,1978年即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完整性为总目标,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区内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90%以上,是南北植物交汇地带。含有世界性单种属103个,中国特有属18个,以及第三纪古老物种,高等植物1790种,野生竹类主要有巴山木竹和松花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资源。佛坪境内分布的珍稀野生动物有43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占全省的91.66%。

佛坪,大熊猫乐园

自50年代中期,佛坪发现大熊猫至今,其境内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不断发展壮大,据调查统计,总数量约为200余只,成为中国大熊猫的三大分布区之一。同时,佛坪大熊猫的分布相对密集,以三官庙地区最为集中,平均密度为2.5平方公里一只,这一密度,在全国大熊猫产地中居于首位。

大熊猫是动物种群中的古老物种,有“活化石”之称。它不仅“资格老”,还因它迄今仍保留着许多古动物的特征,如脑容量小、消化器官比较简单、骨骼很笨重等,所以更显得尤为珍贵。

在保护区的动植物标本馆内,我们见到了佛坪大熊猫可爱的形象。它们的模样显得骄憨,毛色丰富,吻部更短,头更圆,容貌更接近于猫而非熊,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熊猫家族中容貌最漂亮的大熊猫。

与四川卧龙、甘肃白水江两个保护区相比,陕西佛坪是大熊猫生活的最北缘地带。这里大熊猫生活的海拔高度比另两地相对要低,气候温暖,食物充足,觅食方便,是大熊猫野外生活的良境。

而佛坪的大熊猫之所以特别珍奇,还因这里发现了极其罕见的棕色大熊猫种群。一走进保护区标本馆,迎面就能看见那只坐立的棕白色大熊猫“丹丹”在迎客。

1985年3月,患病的“丹丹”被佛坪大古坪村的村民吕国友在竹林里发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马上把“丹丹”救护回来,精心医治,康复后送到西安动物园人工喂养,平安生活了十余年。直到2000年,年迈的“丹丹”因衰老而死亡,它的毛皮被制成标本,又返回了故乡佛坪,在保护区标本馆里永远为人们欣赏,可以说,“丹丹”的出现,是近年全国各大熊猫保护区第一次发现的异色大熊猫,它打破了大熊猫只有黑白色相间的单一形态的论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研究的极大兴趣。继“丹丹”被发现后,佛坪先后10次发现了活体棕色大熊猫,数量共有14只,其中多为棕白色的,也有全棕色、全白色的大熊猫。约占秦岭大熊猫总数的3-4%。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武则天执政期间,赠送给日本的70多张大熊猫皮张,其中亦有棕色皮张,而相当一部分来自秦岭南麓诸县。而今天佛坪发现的棕色大熊猫究竟何来呢?北京大学的大熊猫专家潘文石教授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但据佛坪保护区的科技人员观察,从棕白色大熊猫所产仔为黑白色(父本为黑白色),黑白色母大熊猫所产仔为棕色的现象分析,棕色大熊猫的形成也有几种可能性。 一是棕色大熊猫仅在佛坪发现,可能与佛坪土壤、水源中影响毛发色素形成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有关,因而影响毛发黑色素的合成。二是可能由基因突变引起;三是熊猫父母携带的一种隐性基因纯合的显现。不论形成原因的结论如何,佛坪的棕色大熊猫都会吸引诸多海内外科学家们的继续关注和研究。

忠实的熊猫卫士们

到佛坪第二天早上,我们便从县城出发,开车进山,去寻觅大熊猫的踪迹。

山里的深秋,层林尽染,五彩斑斓,路边的潺潺溪水,映衬在火红的五角枫叶间,充溢着动感诗意,忽而前面山谷里传出轰鸣,一股瀑布如雪帘般从天而落,让人好不惬意。 车渐往高行,便弃下公路,钻进了一条只能容一车宽的山路,树叶渐渐凋落,满目萧瑟之感,气温渐低,寒意袭人。又行了一段山路,来到了保护区十余个保护站之一的偏崖子保护站。站上一共5名人员驻守,3人外出巡护了,只留下两人在阴冷的站点上围着火盆值守。

保护站和观测点是保护区的最基层单位。均设在保护区核心区范围的山林间,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保护站的人员每月有20多天在野外山林里巡查,无论春夏秋冬,常年以往。伴随他们的是雨雪风霜,风餐露宿。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才换来了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的科学数据,换来了大熊猫平安地繁衍生息,生命安全。 几年前的一个初冬,寒流袭击了秦岭林区,一天早晨,佛坪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接到附近群众报告,在姚家湾发现了一只患病的大熊猫。接到举报,保护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并带领着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医护人员一行14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三官庙保护站,现场观察,这只大熊猫已极度消瘦,任凭医护人员怎样摆弄,它仍卧在地上毫无反应。众人匆匆赶制了一个木笼,把它抬到保护站进行抢救。站里专门腾出了两间职工宿舍,做它的临时住所,工作人员与之同居一室,实行24小时昼夜监护。面对一直高烧,无心进食的病熊猫,医护人员无法给它喂药,只好采取注射治疗,直至10余天后,病弱的大熊猫才得以康复,重新返回了它的野外家园。

还有一次,偏崖子保护站的巫运财和同伴在野外巡查时,发现了一只刚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小熊猫,瘦弱得像只小狗,体重只有十多斤。他们躲在林子里悄悄观察了一个多小时,没有发现熊猫妈妈的身影出现,估计这只可怜的小熊猫再也难以得到母亲的呵护了,于是他们把弱小的熊猫“艳艳”用衣服包裹好,抱到附近的三官庙保护站上,用奶粉、香蕉、巧克力、点心精心地喂养,如同哺养自己的婴儿一般,后来“艳艳”被送到保护区管理局请专门人员喂养了两年,才依依不舍地将它送回了森林之中。 当然,人们更不会忘记,2000年冬天,一位忠于职守,工作勤奋的保护站年轻人赵俊军,在大熊猫野外调查行动中,为保护队友,牺牲在了盗猎者安放的“千斤闸”下。

在大熊猫栖息的地方,当地山民也和保护区的人员一起,用真心呵护着这些珍贵的生灵。大古坪村的村民人均农田不足3分,但村民们自觉遵守着“不准开荒种地,不准采挖中药材,不准采伐集体和自留山上的林木,不准采掘矿物,不准狩猎”等村规民约,甚至宁可少收粮食也不施用化肥农药。

当年,为了救治患重病而又偏食的熊猫金发女郎“丹丹”,当地300多位农民踏着积雪,在竹林中一尺深的地下,挖出不足5寸长的毛尖竹笋来喂“丹丹”。

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自然保护区已和当地群众一起,共同救护了17只伤病残弱的大熊猫,其中11只成活,5只重新回归了它们的家园。

保护为主,科研先行

我们在偏崖子保护站休息了一会儿,即跟随野外经验丰富的站员巫运财,沿着他们平日经常巡护的路线,继续上山。

车开到了约海拔1800米的地方,山路两旁,除了枯叶的灌木、乔木外,出现了一丛丛草绿细密的松花竹,这就是大熊猫非常喜食的竹子。到了凉风垭观测站,已无车路了。我们便钻进林子,徒步于铺满松软落叶的小径上。 原始森林里像一个分布得当的立体空间,最高的是那些挺拔通天的红桦树,寒气剥落了它的外皮,直露出彤红的内杆,下有杉树松树,虽身披着苔藓,却显得自在潇洒,再下是那些随意滋长的的灌丛,而路旁那些一人高矮的松花竹,细密铺展,葱绿可爱。

在路边的一个树枝上,系挂着五颜六色的毛线,巫运财说,这是他们巡山时留下的标记。按规定他们每5天就要巡一次山,巡山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行走,严格记录有关数据。不同颜色的毛线,代表不同日期的巡护标记。

现在全保护区共设立了固定的巡护线路36条,覆盖了保护区所有的生态环境区域。保护区下属各个保护站又根据人类干扰活动、野生动植物分布等情况,设立了稽查巡护线路87条,监护查测内容以野生动植物消长变化和人为干扰活动为主,积极查处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的各种隐患。近年来,保护区逐步建立了野外巡护工作的目标责任制,野外日常巡护的频次增加,工作质量提高,乱捕滥猎和毁林开荒现象基本得到了控制,保护管理更加高效、规范和科学。

我们走过的松花竹丛中,不时出现被折断的枝条,被啃噬的竹叶,巫运财告诉我们,那就是大熊猫出没觅食的行踪,一会儿,又在竹叶下发现了一团墨绿色粪便,这无疑又是大熊猫留下的遗迹了。从这团粪便的颜色和湿度看,大熊猫经过这里最多不过两三天功夫。巫运财说,大熊猫可能就在这一带活动,运气好也许能看见。

带着幸运的憧憬,我们又在密林里穿行了五六公里,但大熊猫似在和我们捉迷藏,始终没有露出它的容颜。虽感到有些遗憾,但毕竟亲历了大熊猫的栖息环境,贴近了大熊猫的生活,也算不虚此行吧。

夜晚,我们在保护区科研处见到了该处的雍严格先生。他是保护区的元老和创建人之一。20多年来,一直从事大熊猫的野外调查与研究,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发表,成为保护区第一代熊猫专家。据雍先生介绍,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循着“保护为本,科研先行”的方针,积极有效地开展大熊猫的野外科研工作。近年来科研人员发表了科研论文近百篇,其中完成了《野生动物资源定位监测标准化方法研究》课题,并与国外的自然保护机构合作,完成了“秦岭大熊猫种群及其生境监测”、“大熊猫食物资源分布规律”等项目的研究,建立了生物资源监测管理软件系统。可以说,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野外科研成果,已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