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
实验物理大师——丁肇中
走近张信刚


“学贯中西,温文尔雅”是香港媒体对他的普遍评价。

“涵养极佳,机智幽默”是城大学生对他的赞扬。

出生在辽宁沈阳、长在台湾、工作在香港的他拥有特区政府颁授的金紫荆星章。英国皇家工程学院外籍院士荣衔和法国国家荣誉军团勋章……

走近张信刚

河汉

打量照片上的张信刚,无论是作为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抑或是作为香港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张信刚永远是西装革履的绅士。

解读文字里的张信刚,工程学的教授却总是少不了对于“人文”、“文化”的嗜爱、执着和追求。

走进绿树葱茏的香港城市大学,把都市的喧嚣放逐于视野之外。

走近张信刚,在弥漫书卷气息的办公室,我们聆听一位学者的教诲,一位长者的倾诉,一位智者的指点。

让百姓与文化“约会”

“各位听众,晚安!我是张信刚。”

1997年11月2日,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通过香港电台的电波走到了千家万户的面前。在随后的一年中,他主持的“张信刚随想曲”每周一次准时与听众相约。

或与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欧梵谈文学,与前香港话剧团总监杨世彭谈话剧、戏曲,与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谈翻译;或自己信马由缰从中国到欧美,从人生到寰宇;关于音乐、戏剧、文学,关于建筑、印刷、环保……像一位高超的大厨,张信刚为劳作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烹制出一道道精神飨宴;像一位饱学的向导,张信刚引领浮躁匆忙的都市族群,欣赏一幅幅文化风景。

张信刚主持的37次电台“脱口秀”,最后分别由香港的天地图书,大陆三联书店结集为《大学之修养——张信刚人文随想》出版。外界评论说张信刚的这些随想,是极具启迪性的“文化概览”。

张信刚却谦逊地把自己的博识归结为“自幼爱读闲书”,他还清楚地记得:小学6年级的成绩单上有着“爱看闲书,不太专心功课”这样的评语。

“我始终对历史有一种嗜好,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对文学也颇有涉猎,但只是作为欣赏。”对于中学时读过的中国和西方作家的作品,张信刚如数家珍: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法国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左拉的《我控诉》、都德的《最后一课》……

“当时我们读书是没有什么系统的,但也是最大的享受了”。张信刚说,他庆幸自己从小得到父母、老师的引导,对文化艺术包括中国文学、古典音乐、西方小说、戏剧、艺术展览等培养出兴趣,尤其对中国诗词及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数十年来从未间断。

出生于北方的张信刚,在台湾读了中学,此后在台湾大学取得土木工程学学士,在美国史丹福大学取得结构工程学硕士及美国西北大学取得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学位资格。他说,即使在他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的日子里,也不会只关在实验室里,他仍然不忘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对文学、艺术的欣赏。

从中到西的游历,从历史到现实的观察,深远阔大的时空跨度,使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张信刚从比较与思考中,更多地意识到肩上的重任。每每坐到话筒前,张信刚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认识: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处于一个弱势:我们向西方借鉴的多,西方对我们所知的少,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或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一些西方有名的音乐或小说,但西方的知识分子呢?包括大学教授,对中国文化有认识的能有几人呢?中华民族四千年来悠久丰富的文化,是值得西方了解的。

“香港刚好是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今年62岁的张信刚说,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在香港的中国人一方面有机会把从西方吸收来的优秀文化传到中国各地去,另一方面也要把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让他们可以分享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这或许也是张信刚后来选择香港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给理工科大学浸染“文化”

1990年张信刚受香港科技大学之邀来港担任科大工学院创院院长及化学工程系教授。开始了与香港的不解之缘。1996年张信刚转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及讲座教授,从此,流淌在他血液里的文化理念,进入了播种的季节。

“这个知识游牧分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绿洲。”张信刚这样描述自己遭遇香港城市大学的感受。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而我的命运就是把过往在北美洲30年的经验及所学,献给城市大学。”

在香港八所著名高校中,成立18年的香港城市大学,7年前才升格为大学。如同一个告别童年步入成年行列的新人,城市大学总是让人刮目相看。

张信刚校长与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一起参加“缤纷同乐环城游行”活动

在香港城市大学率先成立了“英语中心”,要求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才可毕业,继而又设立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归属感。张信刚为此多次奔走于内地北京大等高校之间,联合知名专家,编出了高水准的中国文化教本。从1996年起,城大每年举办新春对联比赛。“桃李香凝添瑞气,江湖绿涨映春晖”、“万象承乾处处春阳煦大地,一心向学人人壮志闯高峰”……吸引着香港城市大学的师生尽情抒怀。城市大学的文化空气,渐渐弥漫开来,香港的高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体会什么是文化气息,到城大去。

在回答记者有关香港城市大学在他任期内的变化时,张信刚说,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已由比较单纯的技能教育发展成为全能教育,这是为适应香港社会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知识社会的劳动者,不是只有技能就够了的。单靠某种技能不能干四、五十年,一定要有广阔的视野,要能适应时代改变,要不断充实自己,持续学习。一定要增强自己的民族意识、文化归属和国际视野,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桥梁。

在城大,学生必须选一些非本专业的课程,例如中国文化,这一课程占了6个学分,如果学生读完3年大学毕业取得96至100个学分,其中21个学分是规定在通识课程中取得的,比如学法律的学生,就需要去理学院或文学院修读本专业以外的科目,这些改革举措在城大已初见成效。

张信刚常常用太极图来比喻科技与人文学科的关系“阴阳互不可缺,人文与科技是造就丰富人生的不同侧面,相生相依”。为了增强文化界的凝聚力,广泛听取对文化发展的意见,从1998年开始,张信刚还在自己家中举办“城市文化沙龙”,邀请香港、内地和海外的文化学者、艺术家来恳谈。

因为他执着地在校园内推动中国文化教育而被香港媒体冠以“文化校长”的称号。

2000年11月27日,城市大学校董会高度赞扬他5年任内的成绩,“提升了城大在社会上的学术地位和声誉。”与他续约6年,从2001年5月至2007年4月底届满。

张信刚说,理工的背景让他对文化与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他表示,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提升、科技的创新更离不开人的素质。香港的服务业、旅游业、传统工业、经贸发展、城市规划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也与文化息息相关。

愿香港成为“文化桥梁”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张信刚教授喜欢用这句元好问的诗来描述香港文化的定位。他说:“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文化首先植基于中国文化。”

张信刚用“植根中国、汇通中西”来概括香港的文化定位。他说,香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内地是香港在各方面发展的最大支持。因此,香港人心中要有“神州”的概念,要看到整个中国。

“回归后的香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依然是内地从海外吸收新文化元素最有利的地区之一,香港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他说。

1997年前的香港,欠缺对自身的清晰文化定位,也没有宏观和长远的文化政策。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特区政府在2000年4月成立了由17人组成的咨询机构——香港文化委员会。张信刚成为委员会主席,他说:“这是5年来特区政府推动文化发展工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当地传媒把他誉为“香港文化政策的掌舵人”。

“发展文化非一朝一夕的事,发展文化其实需要很多任的文委会主席延续地做下去。”脚踏实地的张信刚表示:“我不相信在我的任内,香港文化就可以突然得到提升”。他用中国传统的一句俗话来形容他主持的文委会的工作,叫做“鸭子划水”,虽然水面上看不见什么,但一直都在努力地工作。张信刚清楚文化委员会的定位:站在高层次的位置,从宏观的方向看香港整体文化发展,其职责是研究如何提高市民文化与生活素质,如何让香港发展成文化大都会,并订下拨款的优先次序,向政府提出意见。

他认为,香港有很多发展文化的优势:“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因其历史背景,有利于接触西方文化,香港一直都有自由交流、文化多元的好处,而且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根源,也愿意接受其他文化,使香港人能吸收各种文化的养份”。此外,“一个城市有相当的财富积累才能发展文化,香港的经济已积累到一个相当可观的程度,有助于文化的发展。”

张信刚也清楚地看到香港也有许多发展文化的困难:如一些香港人急功近利,过分功利,“为何香港的书局不多、绿化不够好、电视电影不够启人心思?一个社会如果人人急功近利、个个都想做赢家,结果大家都输。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人人都只看小我,不看大我,整个社会气氛便难以祥和。”

因此,文化委员会已经在2001年3月发表的第一份公众咨询文件中,建议特区政府在制订经济政策和相关法例的过程中,加入文化发展作为必要的考虑。

“文化是一种社会的润滑剂,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张信刚对此深信不移。

家庭美满离不了文化

“我的家庭真可爱,整齐美满又安康……”这首在台北童年时常常和家人一起唱起的老歌,在“音乐随想”中又一次被张信刚唱起,如今的张信刚真真切切拥有一个可爱的家庭。

他的妻子周敏民是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女儿在美国当医生、儿子在美国做电脑软件开发工程师。

张信刚对妻子的爱,有三联书店出版的《大学之修养》自序的一段话为证:“吾妻周敏民是每次都收听广播的忠实听众,在辑录成书的工作中,她也以一贯的认真态度,为本书的文字润饰与校订,花了不少功夫。老伴的协助与鼓励,岂止于此事此书,也就不必言谢了。”

张信刚喜欢阅读名声在外,可是张信刚说太太比自己还“书痴”。以至于他们夫妻的相处也离不了书。“我们会尽量抽空在周日一起看书。”张信刚幸福地说。

-+-+-+-+-+-+-+-+-+-+-+-+-+-+-+-+-+-+-+-+-+-+-+-+-+-+-+-+-+-+-+-+-+-+-+-+-+-+-+-+-+--+-+-+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