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四射的晋江
晋江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同时被确定为副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世界上仅存比较完整的摩尼教遗址草庵寺和全国重点文物五里桥所在地。
晋江的巨变
改革开放前,晋江是个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落后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1994年,早已甩掉“穷县”帽子的晋江,跃居为全国百强(市)的第15位;
1995年以后,尽管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晋江经济仍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0年,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第10位;
2001年2002年,每年财政净增3亿元以上;
2002年1—9月财政收入超15.5亿元。行家预计:晋江今年财政收入可达20亿元。这是晋江改革开放前的116倍,也是晋江1992年建市时的10倍。
目前,晋江引进外资总量占福建省的九分之一,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和技术合作关系,2001年出口商品总值17.85亿美元,约占福建省的11%。
打响品牌的产业链
晋江建市1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晋江鞋业、食品、陶瓷的产业链基本形成,晋江市适时与国家级的行业组织合作,在家门口办起了每年一次的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全国糖酒食品交易会和全国陶瓷石材博览会等三大全国性、国际性的专业展会,已成交合同交易131亿多元;被国家权威机构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全国陶瓷生产基地”的光荣称号,从而为政府引导名牌企业向系列化、多元化发展,向名牌只都制造基地的目标步步迈进。
目前,全市产值千万以上的企业537家,其中超亿元的就有55家。福建全省拿到的11枚中国驰名商标中,晋江独占4枚,一半企业取得了ISO系列质量认证,占全省的1/5强。恒安集团的卫生用品、安踏运动系列产品以及在全国居垄断地位的晋江琉璃瓦等都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产品。
在开创中把握机遇
80年代中后期,晋江充分发挥侨乡独特优势,利用国家开放政策,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提高了经济外向度,三资企业成为晋江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进入90年代,晋江以撤县建市为契机,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提出建设珠链式侨乡新型城市的战略构想,扎实推进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0年晋江市提出了“一个弘扬、三个提高”,实现“三强”、争创“三先”、建设“三城”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弘扬“诚信、谦恭、团结、拼搏”晋江精神,提高经济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及氛围。
今天的晋江正着力打造更多的名牌,并集中这些名牌进军亚洲乃至欧洲市场,使晋江在真正意义上渐渐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一个经济型的海滨城市正在闽南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