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本刊记者 李霞现场报道
11日下午3时,十六大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已介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与再就业工作情况。
张左己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的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就业结构和就业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从就业规模看,1990年至2001年,中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300万人。从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的18.5%提高到2001年的27.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60%下降到50%。1990年至2001年,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就业人员总量增加了近3000万人,相当于同期城镇新增就业的40%以上。从再就业工作看,1998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其中1700多万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再就业,国有企业从业人员从7500万人减少到5000万人,过去在计划经济情况下多年积累的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1998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制度。目前,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1亿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已达1963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明显加快,200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达到1.42亿人,是1990年的2倍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目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8300多万人。
张左己说, 2001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1%,是建国以来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张左己最后表示,从就业机制看,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就业形式日趋灵活多样,新的就业观念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