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驻华大使高德年眼中的中国变化
(高德年,英文名TONY GALSWORTHY,长期任英国驻中国外交官员,1997年12月至2002年2月任英国驻中国大使)
我作为外交官曾经三次常驻中国,前前后后加起来共有10多年。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是我亲眼看到的。这个变化非常之大,甚至让我感到惊讶。
我第一次去中国是1968年,在英国驻华代办处任职。当时中国正搞文化大革命,人民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什么都是定量供应,买粮食要用粮票,买衣服要用布票,还有油票、糖票什么的。我是外交官,享受特殊待遇,能用外汇券到北京友谊商店去买东西。其实,那时候的友谊商店里东西也不是很多,但总能买到中国老百姓买不到的一些东西,而且不限量。
1981年,我第二次到北京工作,在英国驻华使馆当一等秘书,后又升任参赞,一直工作到1984年返回伦敦。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中国开始发生变化。邓小平先生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但是,这条路能不能坚持走下去,当时中国人还缺乏信心;外国人也在观望,觉得中国的前景还不够明朗。
当我1997年去北京当大使时,中国大变样了。这时候的中国,不仅物质丰富,人们也充满了自信。当时在伦敦还很少有人用DVD,可我看到许多中国人已经有了,移动电话正在迅速普及。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往也随意多了,而过去在交往中双方都会感到紧张。我在中国交了不少个人朋友,他们可以来我家做客,我也能到他们家里坐坐。我看到他们的生活已是今非昔比。住房宽敞了,装上了高档电脑,有的还买了汽车。我们英国大使馆的不少中国雇员,就是开着自己的汽车上下班的。
20年多前我在北京时,根本看不到香蕉和橘子,蔬菜品种也极少,北京人主要吃大白菜。现在可不同了,市场上什么水果都有,包括进口的,各类蔬菜都买得到,价钱都很便宜。商场里还有各种外国名牌服装和工业品,一些中国人穿上了法国西装,价钱是很贵的,连我们外交官都不敢买。
这种变化在中国是普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去过中国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区,离任前去的最后一个省份是贵州省。虽然那些偏远地区远远比不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与20多年前相比,那里的变化同样是很大的。我多次去上海,我认为那个城市的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差不多要赶上香港和新加坡了。去青岛时,我走访了海尔公司。海尔生产的“白色产品”(英国人把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叫“白色产品”)是世界一流的,目前在英国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我当大使期间,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每年递增50%,有大学生,也有许多中学生,总共有3万来人,绝大多数是自费的。这个事实也可以说明,许多中国人手里有钱了,于是才有条件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
中国有13亿人口,能让这么多人有吃、有穿、有房住,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对于中国的领导人,我是很佩服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显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西方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中共十六大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今后二三十年,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我认为,只要中国能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向前发展,中国人民的日子就会过得更好。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