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堵车问题并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采取了与伦敦类似的措施。该市自然资源利用和环保局出台了相关交通法案,拟在市中心及交通繁华地段设立限入区等措施以解决交通问题,具体方式是通过发放通行证或规定在一周某些天只让某些号码的车辆进入上述地段。该法规还限制司机在交通过载地段停车。据初步估计,该措施能促使市区行驶车辆减少10%到30%,同时减轻对市区环境的污染。
如同本国国民的性格一样,德国有一整套严苛而又“以人为本”的交通管理制度。例如,德国明确区分主路和辅路,当辅路车辆驶入主路时,必须让主路车先行,绝不能阻碍主路通行速度。此外,德国许多高速公路没有最高时速限制,驾车者可以根据汽车性能选择高速行驶,但法律对行车安全距离有明确规定,对违规者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和扣分,以此减少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拥堵和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日本东京还制定了专门针对停车的规定。购车者必须确保在其住所周围半径一公里范围内有停车位,以避免乱停车现象。从2006年6月开始,除指定位置外,东京禁止一切路面停车,只要司机不在车内,无论时间长短,路面停车一律予以罚款。由于东京的大型建筑一般都建有3至4层地下停车场,很多地方还建有立体停车场,所以禁止地面停车的规定并没有对停车造成困扰。
改变公众理念
对于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许多交通专家达成的共识是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
为鼓励市民选择公交车辆出行,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都推出了一日券、多日券等多种公共交通优惠券。购买这种优惠券,在一日或几日内可以反复乘坐各种公共交通工具,既享受优惠又非常方便。此外,日本许多城市还在远离市中心的地铁站或其他公交站点修建免费停车场,以鼓励人们在此换乘公交车辆。
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德国不来梅方案向观众展示了一种介于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之间的出行方式——汽车共享。展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不来梅汽车共享的原理:在一个人不用车时,可让另一个人使用前者的车,通过合理运筹把汽车的利用率最大化。这样,人们不必拥有私家车,却可以享受私家车的便利。
争、抢、挤等不文明驾驶行为降低了道路资源使用效率。针对这一情况,一些国家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方式使城市居民养成文明驾驶的习惯。
在德国,想考下驾照并不容易,其驾照考试的一次通过率向来不高。德国交通部门在驾驶理论教材中指出,他们的“最终产品”并不仅仅是“一个会开车的人”,而必须是一个“冷静、时刻审慎克制、富有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的熟练驾车者”。
德国驾校从第一堂课起,就让学员在真实道路环境中学习。教练会传授基本驾车技巧,但教练的最重要使命是确保学员熟练掌握德国一系列严苛的行车规则。在柏林生活,极少看到汽车在不同车道上“钻空子”、并线不顾后方来车、不礼让斑马线上的行人,小汽车驶上公交专用道等不文明驾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