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世博会看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
( 作者: 发表时间: 2010-06-07 )

    将“小美人鱼”雕像不远万里送至中国的丹麦馆,终于喜获回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刚五周,拥有“小美人鱼”雕像这一“国宝”的丹麦馆,参观人数就突破了100万人次,比最初预计规模几乎多出一倍。

  “多年来,‘小美人鱼’雕像一直是安徒生美丽童话的化身,是丹麦民族和文化的象征。‘小美人鱼’雕像来到中国,开创了文化交流的一种新形式。”上海世博会丹麦展区总代表、前丹麦驻华大使白慕申说。

  除了在展馆建筑和展示领域极力凸显本国文化传统和历史内涵,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文化演艺活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世博会上展现软实力的一张“国家名片”。在近日举行的巴西国家馆日上,热烈奔放的桑巴歌舞还原了一场小型的巴西狂欢节,带领惊喜不已的观众几乎在剧场掀起一场“小地震”;汉堡城市日则把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女子四重奏乐队与五个小伙子的摇滚组合同时呈现给观众,既让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又表现出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会园区,无疑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地民族风情与经典文化的荟萃之地,多元文化既带来交流和碰撞,也塑造着美好与和谐。人们在这座世博之城中接受着四面来风的洗礼,让文化滋养城市、文化驱动发展的理念扎根心间。

    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基

  在世博会浦西园区一角,有一座以对瓦爿重新利用而闻名的宁波案例馆。这座展馆的外墙使用了40多万块明清时代的瓦爿,如书本一样层叠摞起,犹如“披”上了一件纹理清晰、式样别致的外衣。青灰底色中,几缕暗红色瓦爿飘浮在上,犹如晨曦中的朝霞清新明媚。瓦爿这一不起眼的废弃之物,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这一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以及宁波民间的能工巧匠倪良夫等人实现的。“这些年,旧城旧村改造的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瓦爿都被当作废物,无人理睬,甚至成了难以处理的垃圾。实际上,瓦爿里不仅蕴含着历史和文化,也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建材,是应该被保护和传承的民族遗产。”48岁的倪良夫说。

  王澍告诉记者,一开始,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城市不应再有这种传统的建材和建筑样式,甚至在农村,新的民居也很少再采用瓦爿。但千百年形成的民族传统不能轻易丢弃,也不应仅放在博物馆中。王澍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不能把老建筑都推掉;而把城市里的东西和做法简单搬到农村,也不可能持续。

  2003年以来,通过王澍的积极倡导以及倪良夫的大胆实践,对瓦爿加以重新利用的建筑样式,重新出现在宁波、杭州等城市。这一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的新型传统建筑,不仅为人接受,甚至引领了新的风气。

1   2   3     

上海旅游
上海美食
中国与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