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 作者: 发表时间: 2010-05-11 )

    10日,上海世博会迎来开幕以来的第10个晨曦;10天来,入园参观人数累计已突破150万人次。作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展示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年轻姿态,架起沟通世界的桥梁,世博会给了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机遇

  凡是到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观众,无不对馆内所展示的那副长128米、高6.5米的多媒体《清明上河图》长卷印象深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得以“复活”,画作中的数百个人物在多媒体版本中由静态变为动态,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为参观者还原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华胜景。

  选择《清明上河图》,正因为其代表着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智慧和文明。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我们要展示不仅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所凝聚起来的智慧,对现代中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对未来人类的发展又能有什么样的贡献。”

  在上海世博园的浦西园区,与可口可乐、思科、通用汽车等跨国公司自建企业馆所并列的,有中国民营企业联合馆、万科馆、远大馆等由10多家国内民营企业建设的独立展馆。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首次以如此庞大的阵容亮相世博会。

  “世博会是经济领域中的奥林匹克,在这里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技,不仅能体现中国民营企业的实力和水平,也增加了对话合作的平台。”中国民企联合馆馆长孙军说。从去年年初顶替一家因国际金融危机临时退展的全球500强企业,到去年7月培土奠基,再到今年按时完成布展如期开馆,中国民企联合馆创下了上海世博会施工速度之最。

  世博园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感悟。在连续看过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宁波滕头“城市化与生态和谐”案例、西安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案例、上海“沪上生态家”案例以及成都“活水公园”案例后,西班牙建筑师冈萨雷斯改变了他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观念:“我过去认为数亿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搬进城市居住,一定会造成一场生态灾难;但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城市管理者和人民为建设绿色家园的努力,我发现我的担心有些多余。”

  世博园同时也让更多国人“零距离”地接触世界智慧。来自山东的游客张德才平常最烦心的就是城市道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车却越来越堵。世博会德国不来梅案例中展示的“汽车共享”概念给了他新的启发,“1辆共享汽车可代替6辆私家车,不来梅目前共有160辆共享汽车代替了近1000辆私家车,这样的思路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加强东西方合作,增进克服困难信心,世博会给了世界与中国携手应对危机挑战的机遇

  在上海世博会所创造的一系列“第一”中,欧盟已经占据了两条——它不仅打破了欧盟历史上从来不在欧洲以外参展世博会的惯例,同时又于5月9日成为首个在欧洲大陆以外举行“欧洲日”庆典活动的地方。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维维亚娜•雷丁说:“我们希望从欧盟的主要合作伙伴中国向全世界传达一个重要信息:强大的经济合作及牢固的友谊能带来持久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昌盛。”

  无论是年初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海地、智利,还是正为消除金融危机负面影响而努力的希腊、冰岛,都如约来到了上海。专程来上海出席希腊馆开馆仪式的希腊副总理潘加洛斯说,因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希腊参加上海世博会的预算比最初减少了40%,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展馆展品的质量和数量没有减少,结果令人满意。他说:“希腊参加上海世博会是对中国人民和上海人民的承诺,我们今天做到了这个承诺。我们不能缺席世博会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盛会。”

1   2     

上海旅游
上海美食
中国与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