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台港澳侨>台湾

2013:两岸红绿互动新变奏

2014-01-07 11:44:00 来源: 作者:胡淑慧

2013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民进党与大陆互动或红绿互动出现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趋势。绿营智库与大陆涉台智库合作,首次在香港举办两岸关系研讨会,开创红绿智库合作互动之先河;绿营最大执政县市——高雄市长陈菊4年后再度访问大陆,推动高雄市与大陆城市互动、合作;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正式运作,一年之内先后召开了五次会议与九次扩大会议(号称“华山会议”),寻求建构新型两岸政策的解决之道,并确立以“宪政共识”作为未来党处理两岸问题的政治基础与口号,并将成为未来两岸红绿互动的又一大政治较量焦点。

红绿智库合办两岸论坛

民进党是台湾第二大政党,党中央是权力核心,但民进党却是一个以派系为主的政党,党内有不同派系与势力,虽然对外能够保持一致,发挥战斗力,但内部却存在矛盾与权力斗争。其中,以前党主席谢长廷为代表的所谓谢系,是党内一股重要政治势力,尤其是谢长廷本人是一个相对务实、开明的绿营政治人物,近年来积极与大陆互动。2012年秋,谢长廷以民间学者身份率团访问大陆,开启了一次颇受关注的“大陆之行”,也奠定了谢长廷在两岸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与角色。2013年,谢长廷继续他的“大陆事业”,并在大陆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由谢长廷主持的台湾维新基金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协办,于6月28日到30日在香港九龙海逸君绰酒店举行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引起海峡两岸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媒体的大量报道,谢长廷也成为研讨会的焦点人物,及媒体追逐的对象。关键在于,这次研讨会是民进党重要智库与大陆涉台重要智库共同举办的首个两岸关系发展研讨会,大陆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了涉台研究知名专家学者外,国台办副主任孙亚夫也以海研中心主任名义参加了研讨会。台湾方面,除了谢长廷及多位绿营知名学者外,还有李应元、姚文智、邱志伟、管碧玲、赵天麟、陈欧珀、陈节如、许知杰、许添财等多名“立法委员”。笔者也作为大陆方面的学者参加了这一研讨会,见证了红绿智库相互交锋与激辩的重要历史时刻。

这次会议设定的主题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创新”,主要议题包括两岸的差异与共识、两岸社会发展的差异与共识、两岸经济交流的现况与展望、两岸文化发展的差异与共识以及两岸城市交流的现况与展望。在开幕式上出现了一个小花絮。原本安排会议主办方代表谢长廷与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时任所长余克礼分别致词后,再由谢长廷发表专题演讲。不料,谢长廷在致开幕词时来了兴致,在简短的致词后,开始滔滔不绝讲个没完,大谈专题演讲内容,这可急坏了民进党的会议主持人,只好递条子,告诉兴致勃勃的谢长廷,现在不是专题演讲时间,让谢长廷有些许尴尬,在自嘲之后仍讲了许久,而且在阐述他倡导的“宪法共识”这一核心内容之外,还谈到不少批评大陆对台政策的敏感议题。差不多半个小时后,才由大陆代表余克礼发表致词。自然,致词变为对大陆涉台政策的辩护,对谢长廷错误观点的批驳,研讨会出现一丝火药味,引发红绿双方立场与论点的激烈交锋。在随后自由发言与下午分组讨论中,相关争论一直很激烈,而且双方少有共识,更多是差异与分歧。

不过,由红绿智库合作举行的这次重要研讨会,不能以分歧结束,多少应有所收获与成果,于是经双方多次酝酿、讨论之后达成三点共识,并由台湾绿营知名学者童振源教授在会上宣布这三项重要共识:其一,两岸同源同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两岸主流民意支持。台湾各政党、团体及民间团体的参与,有助于全面反映台湾民意,稳健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政党均应认识到,摆脱对立冲突,为两岸人民和国际社会所乐见。其二,两岸交流应让广大人民受益,任何协议应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符合人民需求,特别要重视基层民众的利益与合作关切,以利于维持两岸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其三,迄今两岸两会已签订19项协议,目前两岸协商已进入深水区,彼此应面对历史,正视现实,尊重民意与增进人民福祉,推进政策创新,促进两岸共同繁荣发展。在这一重要成果与共识的背后,更多地反映了绿营尤其是谢系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关切议题与态度。

高雄市长陈菊再次“大陆之旅”

在2009年5月春暖花开之际,民进党元老、高雄市长陈菊以行销高雄“世界运动会”名义率团参访大陆,开启了绿营重要政治人物的大陆“破冰之旅”,成为当时参访大陆层级最高的绿营政治人物,自然受到海峡两岸各界的高度关注,大陆方面也给予了高规格的礼遇。不料,返台之后,陈菊却大变脸,竟然邀请达赖访台,并在高雄市电影节上播放宣传“疆独”分子热比亚的影片,严重影响两岸互信,引起大陆的强烈不满,也让高雄市与大陆的关系降到冰点。这一结果,不仅伤害了高雄市与大陆的关系,也不利高雄经济发展与利益。这让市长陈菊有所反思,开始逐渐改变对大陆的态度,尤其是2012年台湾大选后,她公开以“中国大陆”称谓大陆,这在绿营高层还是第一个,而且在高雄市政府成立“两岸工作小组”而非“中国工作小组”。陈菊这种务实与善意的表态,自然获得大陆的善意回报,高雄市与大陆的关系开始重新解冻与改善。2013年4月,高雄市政府秘书处长黄昭辉率高雄市政府代表团赴厦门访问,建立了友谊城市关系。

 

 
2013年8月14日,高雄市长陈菊一行参观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8月9日-14日,陈菊开始了时隔4年之后的第二次“大陆之旅”,先后参访了天津、深圳、福州、厦门4个城市,并邀请大陆5个城市(另有山东日照市)参加9月在高雄市举办的“亚太城市高雄会”。10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会见陈菊,双方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加强城市交流交换意见。她还派专员到福建漳州谒祖,并感谢国台办的协助。与此同时,大陆5个城市也参加了9月9日-11日在高雄市举行的“2013年亚太城市高峰会”。可以说,陈菊这次大陆之行与两岸城市的密切互动,是2013年海峡两岸红绿互动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大陆与绿营大本营南台湾关系改善的重要进展。

陈菊能够成功实现二次大陆之旅,充分揭示了两岸互动尤其是红绿互动是在波折中前行,在交往中认识,在了解中进步。


绿营“华山论剑”,探寻两岸互动之道

两岸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民进党东山再起、重新执政的最大罩门。蔡英文在2012年大选失败后提出输在“最后一里路”(指两岸政策未能处理好),成为当今台湾岛内一句名言,也道出了民进党的困境所在。于是败选之后,党内就出现一股强烈要求检讨两岸政策的声浪,尤其是以谢长廷为代表的务实派率先与大陆互动,对以党主席苏贞昌为代表的当权派及保守派造成新的压力。苏贞昌在当选党主席后提出筹建“中国事务委员会”设想,并于2012年11月宣布成立,并定位为两岸问题的沟通平台,但不具决策功能。然而,民进党中央此举,却受到党内基本教义派的强烈反对,苏贞昌为了保住这一保守势力的支持,态度转变,从积极转为消极,不再积极作为,却又引来外界对苏贞昌在两岸问题上无所作为的批评,让苏贞昌左右为难。在权衡利弊之后,苏贞昌调整策略,在将“中国事务委员会”搁置数月之后,于2013年5月1日召开民进党中常会,正式通过“中国事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原本外界期待的谢长廷没能担任召集人,而是由党主席苏贞昌亲自兼任召集人,委员包括民进党前主席游锡堃与蔡英文、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高雄市长陈菊、台南市长赖清德及新潮流系的邱义仁与吴乃仁,原本因失望不愿加入的谢长廷也随后担任委员。“中国事务委员会”的成立,被视为民进党重视两岸关系的重要举动。5月9日,“中国事务委员会”召开首次全体会议(每二个月召开一次),提出从7月起连续举办9场“中国事务会员会”扩大会议,号称“华山会议”,邀请“立委”、政务官、中央党部负责人、社会团体意见领袖与代表、专家学者等,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四个方面讨论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与路线问题。

 

 
2013年6月24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前民进党主席谢长廷在台北就2013年6月29日于香港九龙开幕的“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做行前说明

 

7月4日首次召开的“华山会议”,由党主席苏贞昌主持,讨论主题为“民进党对中政策的核心价值与愿景”。7月25日召开第二次“华山会议”,由民进党执政时的“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主持,主题为“如何处理‘九二共识’”。8月15日,召开第三次“华山会议”,由前主席游锡堃主持,主题为“如何因应‘中国因素’在台湾”。8月29日,召开第四次“华山会议”,由前主席蔡英文主持,主题为“两岸公民社会如何交流”。9月26日,召开第五次“华山会议”,由前党主席谢长廷主持,主题为“如何解决两岸政治交流的失衡问题”。10月17日召开第六次“华山会议”,由台南市长赖清德主持,主题是“台湾对中国民主化的策略”。11月4日,召开第四次正式会议与第七次“华山会议”,由苏贞昌主持,会议提出“现阶段两岸政策总结报告”初稿,内容包括前言、基本立场与核心价值、两岸政治、经济、公民社会与“国防”、外交等,其中在两岸关系定位方面提出“以宪政共识作为两岸对话基础”,主张两岸交流不得伤害台湾的“主权”与安全,必须确保台湾自由民主开放的生活方式,应以台湾的“宪政共识”为两岸的对话基础。11月29日,召开第八次“华山会议”,讨论“中国经济转型与台湾发展策略”。

其中,第四次“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及第七次扩大会议提出的现联合体两岸政策总结报告是初稿,计划于2014年1月9日第五次“中国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定案,但基本原则与精神不会有大的变动,预计“宪政共识”将成为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核心理念与两年后大选的政策主张。

绿营内部出现两岸关系争辩热

2013年以来,随着两岸政治对话议题的升温以及台湾“七合一”选举、下届领导人选举的逐步来临,民进党内部或出于民进党长远发展或出于不同政治势力的权力争夺考虑,又开始酝酿新一轮的两岸政策论述,先后提出“台独建国无市场论”、“人权共识论”、“民主中国连接论”与“宪政共识论”等,呈现出不同的思考路径。

在谢长廷继续宣传与推广他的“宪法各表”的两岸论述之外,台湾清华大学社会系副教授、蔡英文的重要幕僚姚人多提出了“台独建国无市场论”或“新中国论述”。姚人多认为,民进党的两岸困境就是提不出能与“九二共识”等量齐观的替代物,“台独、建国已经失去主流市场”。随后,他进一步表示,他是坚定的“独派”,但“逢中必反、逢扁必挺”的“台独建国论述”已与现在的选民结构脱节,应提出台独的替代论述,也就是用“建交”代替“建国”的“新中国论述”。“新中国论述”包含“主权、人权、赚钱、尊严”四个面向,“用建交代替建国,因建交包含和平、发展与共存的语意”,是“不反中”也“不挺扁”的论述,国民党无法反对,否则就会被迫露出“一个中国”的原形。与此同时,绿营学者与民进党开始酝酿以“人权共识”为核心的两岸新论述。先有绿营学者提出以“人权”这个“现代文明世界”准则来厘清两岸关系,开展良性的两岸公民社会互动,即以人权为新的两岸互动基础。随后,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洪隆财进一步强调以“台湾共识”与“人权共识”作为两岸人民交往的基础,强调“两岸共识”必然彰显出两个意义:对内必须凸显台湾人民对于台湾未来的前途与生活方式拥有最后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就是所谓的“台湾共识”;对两岸则必须彰显出人权保障这个普世价值,也就是以“人权共识”作为未来两岸关系互动的基础。

此外,还出现一种更为积极、大胆的两岸论述,即绿营知名学者、台湾政治大学国发所教授童振源提出的“民主与统一连接论”。他认为,“民进党应该将统一与民主化绑在一起,让台湾与统一成为促进中国民主的动力”。他进一步强调,只要中国大陆实施民主,两岸就可以组成“民主和平统一委员会”,商议统一的内涵与方式,而北京若希望获得更多台湾民众的支持,就应该在“和平、发展、统一”的口号中再加进“民主”,以两岸人民福祉为优先,共同追求和平统一、发展与民主,统一自然水到渠成。这是民进党内部最大胆、最符合民主程序原则的两岸新论述。另外,还有前主席许信良提出的“中国议会论”。许信良在绿营内部一向以开明、言论大胆、我行我素闻名,曾提出“大胆西进论”,如今又在2013年6月提出承诺“一中框架”的“中国议会论”,认为台湾与其被动守在不能防守的防线而崩溃,不如主动出击,主动提出最有利、最有可能达到的东西,即台湾应主动提出最能确保现状的“一中框架”,仿效欧洲议会在两岸间成立“中国议会”,用台湾的价值去影响大陆。只可惜,许信良的大胆论述,无法获得党内的认同与支持,而只能是一种大胆的论述而已。

然而,经过绿营内部个人有关两岸关系的论述,尤其是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五次会议与九次对中政策扩大会议(“华山会议”)的广泛讨论与酝酿,民进党内部逐步形成一个重要的两岸政策论述即“宪政共识”。

2013年,尽管绿营一直在努力寻求与大陆互动的途径,酝酿新的大陆政策主张,而且与大陆的互动也出现新的气象,但强硬的“台独”主张与立场,不承认“九二共识”,是注定找不到打开两岸关系发展的钥匙。在此情况下,红绿政治死结依然无法打开,大陆不会与民进党开展党际互动,红绿往来与互动只能停留在绿营个人与民间层次上,这是民进党的困境,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困境。

 

胡淑慧: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