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台港澳侨>台湾

两岸经贸合作的喜与忧

2014-01-07 11:41:00 来源: 作者:王建民 张 桦

2013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化、制度化建设成果丰硕,金融合作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两岸贸易与投资则涨跌互见,赴台游“团队游降温、个人游升热”,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很大争议,岛内出现两岸经贸合作负面思维与思潮,预示着两岸经贸合作步入深水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有喜也有忧。

经贸合作机制化建设成果丰硕

2013年,两岸经贸合作持续、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化、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显著,对于促进与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经贸互设办事机构获得重要进展。继2012年12月台湾“外贸协会”以台湾贸易中心名义设立了上海、北京代表处后,2013年9月又设立了广州代表处。至此,已有3个台湾贸易协会中心代表处在大陆设立。

 

 
台北101大楼模型亮相第十五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台湾特色食品展区

 

1月30日,大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也在台北设立了办事处,这是大陆首个驻台经贸机构,标志着海峡两岸经贸机构互设办事机构取得新进展。12月10日,两岸“经合会”第五次例会在台北召开,进一步规划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在大陆设立办事机构及大陆海贸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两岸经贸办事机构的设立与增多,是两岸经贸合作组织化、机制化、制度化的重大进展,对推进两岸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两会完成《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是两岸经贸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6月21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上海召开第九次两会负责人会议,并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ECFA后续协议的重大进展,也是依据世贸组织(WTO)规则签署的一个重要的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大陆承诺对台开放80项服务业(尚未将在入世时对外开放也对台湾开放的项目计算在内),电子商务、金融与建筑等领域的开放成为亮点,是一个超WTO待遇的开放承诺。台湾则对大陆承诺开放64项服务业,为两岸服务业合作与更广泛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推进两岸经济整合进程。

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迈入组织化与机制化发展时期。该峰会始于2008年,是一个以两岸企业家为主体的两岸经贸高端论坛。

7月,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制度建设上取得重大转变与突破,分别在北京与台北成立理事会,300多位两岸企业家和工商团体负责人成为峰会会员,分别选举产生了峰会领导机构,设有常态性与进行日常工作联系的秘书处,曾培炎、萧万长分别当选理事长,盛华仁、江丙坤分别担任副理事长,并邀请一批两岸政经产学界知名人士担任峰会顾问和特聘专家。峰会两岸理事会下设宏观经济、能源石化装备、金融、信息与家电、成长型和中小企业、文化创意、生物科技与健康照护等7个两岸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由相关经济专家和知名企业家担任召集人,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互访和产业对接活动。

11月4-5日,建立新的运作机制与成立理事会后的首届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南京召开,600多位两岸工商界领袖、企业家、财经学者等出席了会议,并围绕“两岸产业合作新局:挑战与对策”主题和“两岸经济转型与产业合作”等7个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部分行业还达成重大合作意向。大会发表了“共同倡议”: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开展宏观政策对话;密切沟通决策部门,及时反映企业界呼声;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创双赢发展局面;扩大产业合作领域,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两岸业者责任;推进双向投资项目,落实峰会各项成果;推动两岸峰会交流,完善峰会制度建设;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促进两岸共同繁荣。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的组织化、机制化发展,将在推进两岸经济与产业合作中发挥更为重要、更大的作用。

两岸多个重要经贸论坛合作平台运作顺利,并取得一系列重要合作共识。一是“第十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于2013年10月21-22日在台北召开,两岸共同发布在LED、3D平板显示器及太阳能光电三大领域达成9项共同标准,就云计算、5G通讯标准等达成29个合作共识,并确立了下一年度两岸通信产业重要合作方向与目标,是目前海峡两岸产业合作最具成效的合作平台。二是“第九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10月26-27日在南宁召开,论坛围绕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期后的经贸文化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达成包括积极推进ECFA后续协商与落实及鼓励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与大陆海西、平潭、昆山、上海等试验区合作等19项合作建议与共识,继续扮演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角色与平台。三是由“经合会”主导的第三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于11月28-29日在昆山举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与台湾“经济部”次长杜紫军分别担任召集人并发表主旨发言,双方就两岸产业合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台湾方面更强调避免产业重复投资、积极规划与推动深化型与整合型两岸产业合作试点及希望大陆协助台湾参与FTA等议题,大陆方面则强调创新两岸产业合作模式、提升产业合作水平以及呼吁台湾放宽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管制等。这些主张与建议对于两岸“经合会”协商两岸产业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金融合作实现四大突破

2013年,两岸金融领域的往来与合作发展迅速,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四项重大突破与标志性发展。

第一,两岸人民币清算机制正式启动,两岸直通汇款平台建立。

2013年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签订《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中国银行台北分行成为大陆在台湾的人民币清算行,海峡两岸金融机构除可通过代理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外,也可通过清算行渠道为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2月6日,两岸人民币清算机制正式启动,台湾民众可通过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直接汇款到大陆中行,再转汇到大陆其他受款银行,实现直接通汇。

9月25日,台“金管会”宣布,台湾财金公司建立的外币结算平台于30日启动,增加境内及跨境人民币结清算业务,并使用中文汇款代码,未来人民币汇款不必再绕道境外,实现了人民币直汇直通,尤其是台湾岛内人民币汇款不用再通过境外代理行,可当日全额到汇。

11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在厦门成立,集中办理台湾当地银行在中国建设银行开立的跨海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并代理人民币清算业务,成为建行两岸金融业务往来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二,台湾人民币存款突破千亿元大关。

2013年初,台湾正式开放人民币存款业务后,由于人民币利率高及未来看涨,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高于新台币一个百分点,吸引不少民众将部分新台币存款转入人民币定期存款,岛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迅速增加,并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存款。

2月底,台湾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90亿元,10月上旬突破1000亿元。据台湾“中央银行”资料显示,到10月底,63家外汇指定银行(DBU)与56家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分别为885亿元与347.4亿元,合计达1233亿元,预计全年可能接近1500亿元,将超过新加坡(10月底为1420亿元)。同时,人民币资产规模达到存款余额的2倍以上,仅次于美元,已高于日元与欧元存款;通过清算行中国银行台北分行结算的人民币金额达到6874亿元,人民币汇款累计2900亿元。

第三,大陆银联卡在台刷卡消费金额预计突破千亿元新台币。

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金融领域的政策开放及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的持续增加,银联卡在台消费日益普遍,刷卡金额持续增加。据大陆银联统计,2013年,台湾已升到全球第4大银联卡海外消费地区,仅次于港澳地区、欧洲及东南亚地区。目前台湾地区可接收银联卡的商店超过8万家,到9月底,银联卡在台刷卡消费及提领现金额突破1100亿元新台币,预计全年达1400亿元。

第四,人民币“宝岛债”热销。

2013年初,台“金管会”就预计全年可发行100亿元人民币的“宝岛债”。岛内兴起发行人民币债券热,台湾银行纷纷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宝岛债”,在年底开放大陆企业发行人民币“宝岛债”前,已总计有6家台湾银行发行了总计39亿元人民币“宝岛债”。

11月26日,台湾“金管会”又开放大陆企业在台发行“宝岛债”,即开放大陆注册法人在台发行以人民币计价普通公司债券(“宝岛债”),主要开放三类大陆法人:大陆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其海外分行或子行;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的子行;大陆注册公司且为台湾上市场(柜)公司的从属公司。首批符合条件的大陆银行共有20家,目前已有多家大陆银行表示了意愿。其中,大陆交通银行通过香港分行与农业银行分行已向台湾主管机关递交了“宝岛债”发行申请,发行规模分别为12亿元人民币与15亿元人民币,市场反映积极。“宝岛债”的扩大发行,有助于扩大台湾债券市场规模,有利人民币资金回流及建立台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另外,人民币正式纳入台湾外汇储备,大陆银行在台业务进展顺利并实现盈利。


两岸贸易与投资涨跌互见

2013年,两岸贸易发展出现严重异常与矛盾现象。据大陆统计,2013年,两岸贸易发展呈现高开低走态势,尤其是增长速度出现严重的异常现象。尽管由于国际经济持续不景气与外部需求下降以及“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比重上升”等因素,均影响到两岸本身贸易的增长以及两岸贸易增长异常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岸经济与市场仍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仍是推进两岸贸易增长的强大动力。

 

 
2013年5月17日,有“两岸最大规模经贸交流平台”之称的台湾名品博览会首次走进河北

 

2013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明显下滑态势。这与大陆营商环境变化、工资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及台湾企业竞争力下降等均有密切关系。在大环境变化下,部分台商加快“返台投资”步伐,部分台商转移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但大陆仍是台商对境外投资最多、最大地区,占台对境外投资总额的63%。不过,台商在大陆投资区域布局与模式也在发生新的变化,继续向中西部与内陆地区转移趋势明显,投资产业更加多元化。

大陆企业对台投资尽管呈现大幅增长,但由于基数低,投资金额少,与预期的大陆赴台投资仍有很大落差。大陆企业对台投资进展缓慢,不如预期,除大陆企业对台湾市场不够了解之外,关键还是台湾岛内对陆资的保守心态与台当局的政策限制。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贸易稳步增长与扩大两岸双向投资尤其是推进大陆企业对台投资,是海峡两岸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需要两岸加强合作,促进两岸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健康发展。

赴台游出现新格局

2013年,海峡两岸分别实施新的旅游政策与法规,对两岸旅游尤其是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产生极大影响。

为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旅游品质,4月22日,台湾方面积极推动大陆观光团优质旅游,于5月1日起实施“受理旅行业申请大陆观光团优质行程审查与试办”,加强管理,以改变大陆观光团队旅游乱象与存在的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自10月1日起,大陆正式实施《旅游法》,明定旅行社不得以安排购物或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不得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对旅游业影响重大,同样也影响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变化,赴台旅游团费明显增加,赴台低价团与以购物为主的旅游减少,旅游品质提升,也造成赴台团队旅游人数增长的放慢。据大陆“海旅会”公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1-9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达168万人次,年增长15%,其中,团队游几乎为零增长(上半年为负增长)。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统计,2013年1-10月,大陆赴台旅游的旅游团人数为142.1万人次,较上年同期的148.11万人次下降4%。

 

 
2013年8月8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恳谈会在台北举行,这也是两岸签署服贸协议后,首个赴台推介旅游项目的经贸恳谈会

 

另一方面,由于两岸政策的放宽与限制的减少,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6月,在福建举行的“第五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大陆宣布分两阶段再开放13座城市居民赴台个人游,其中第一阶段先于6月28日开放沈阳、郑州、武汉、苏州、宁波、青岛等6座城市;第二阶段于8月28日开放石家庄、长春、合肥、长沙、南宁、昆明、泉州等7个城市。至此大陆已开放26个城市赴台个人游。台湾方面不仅积极宣传与鼓励个人游,而且于12月1日起将个人游配额由当前的每日2000人调高到3000人。由此,2013年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出现快速增长,预计全年个人游可望超过40万人次。

此外,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方式也正在发生新变化,逐渐走向特色游、智慧游、个性游、深度游、生态游、美食游、医美游、慢品游,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旧式旅游,旅游品质得到显著改善与提升。


两岸经贸合作步入深水区

2013年,两岸经贸合作呈现持续全面发展态势,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两岸经济本身的此消彼长及岛内社会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心态的变化,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增多,岛内对两岸经贸合作可能对台湾经济冲击与忧虑有所提升,尤其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很大争议,无法顺利完成立法,成为2013年两岸经贸合作最大议题,也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步入深水区与困难期的重要拐点。

6月21日,海协会与海基会举行第九次两会负责人会议,并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又一重大进展,但却在岛内引起很大争议,尤其民进党、台联党、绿营学者及少部分产业代表更是强烈反对,认为该协议签署是“黑箱作业”,对台湾经济、社会冲击重大,彻底将其污名化与政治化。《新新闻》杂志甚至在一篇社论中认为该协议签署之日是“台湾解严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随后又在该刊一期以“中国吞并台湾只差最后一里路”,污蔑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台湾经济、社会、政治的危害与影响。反对最激烈的印刷行业代表郝明义还辞去马英九“国策顾问”一职。随后,几乎在整个绿营势力参与的所有社会抗议活动中,都出现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标语或口号。特别是在部分民意压力下,台“立法院”国民党党团也向绿营势力做出妥协,达成“逐条审议,逐条通过”的决议,增加了服务贸易协议审查通过的难度,让外界对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前景更为担忧。

 

 
2013年4月20日,广西钦州港至台湾高雄港集装箱航线首航

 

为改变被动局面及推动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尽快通过,执政当局展开密集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宣传与讲解工作,尤其是积极与担忧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可能冲击的产业沟通,以化解争议。在台湾多个重要媒体的努力下,达成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就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问题进行公开辩论,这本是一个马当局对民众与工商界宣传服务贸易协议的好机会,但处于被动地位的苏贞昌却借“九月政争”放弃公开辩论,错失广泛宣导服务贸易协议的难得机会。

尽管如此,马当局一直积极努力宣传、解释服务贸易协议,并与绿营达成各办八场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公听会,并在公听会完成后进入立法审议程序。而绿营则采取拖延战术,公听会进展缓慢,严重影响到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立法审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受阻,严重影响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与深化,也让台湾岛内有识之士尤其是工商界与台商非常担忧,便开始化被动为主动,纷纷通过在媒体刊登广告、公开呼吁或拜会“立法院”各政党代表,希望绿营放手,尽快通过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台服务业发展寻找出路,为台湾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会。然而,绿营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立场并没有改变与调整。结果,2013年年底前,台湾未能完成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立法,未来能否完成,何时完成,仍存在变数。可以说,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及在岛内引起的巨大争议及立法受阻,是2013年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个重大事件,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经济合作步入深水区、困难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岛内出现两岸经贸发展负面论述思潮

2013年以来,台湾内部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负面思维与负面论述,并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已对台湾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进一步影响未来两岸经济合作。

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论”。随着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经济合作的持续进行,两岸经济关系必然更加紧密,而ECFA签署与推动的目的,也是促进两岸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然而,2013年以来,台湾岛内原本已经存在或主要由绿营认知的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论点,逐渐为蓝营学者与马执政当局所接受,进而成为岛内一种共识,普遍认为台湾经济太过依赖大陆,台商对外投资“鸡蛋不能放在大陆一个篮子里”,要“分散市场”,降低对大陆依赖。12月初,台“经管会”主委管中闵表示,“未来两岸贸易关系仍然很紧密,虽然大陆是重要贸易伙伴,但不希望大陆愈来愈大,而其值得注意贸易伙伴则是愈来愈小,必须要平衡,才能符合台湾战略利益”。这种认知与意识的形成,影响执政当局的政策决策,不利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两岸产业分工出现“竞争大于互补论”。岛内出现一股认为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逐步从“互补大于竞争”转变为“竞争大于互补”。萧万长在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两岸产业分工从过去互补大于竞争逐渐转变成竞争大于互补,造成重复投资及资源浪费等问题”,引起很大关注。随后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在“台湾投资高峰论坛”演讲中也明确表达了相同的立场与观点。台湾财信传媒集团董事长与《财讯》杂志社长谢金河于11月28日参加民进党召开的第八次对中政策扩大会议(华山会议)讨论“中国经济转型与台湾发展策略”时也表示,“大家应正视台湾产业所面临的中国压力,两岸产业具有竞争性与替代性,且竞争大过互补”。于是两岸产业合作“竞争大于互补”已成为岛内蓝绿共同的两岸经济发展论述,而且很可能成为绿营两年多后大选的重要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论述。

两岸经济合作“失衡论”。2013年以来,除了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发展外,台湾人才到大陆发展步伐加快,引起岛内舆论的关注。于是萧万长在紫金山峰会的讲话中提出,“两岸经济规模的巨大差距,造成双方资金、人才、技术移动失衡现象”。蔡英文也表示,“两岸投资、人才及技术移动失衡问题日益扩大”。这一论点原本在绿营内部就已存在,但如今在蓝营内部也出现这一观点,可能会影响未来两岸经济合作。

大陆经济迅速崛起及经济规模的巨大,台湾经济相对衰落,而且两岸经贸合作尤其是ECFA的签署并没有改变台湾经济发展困境(其实不可能靠一个ECFA支撑台湾经济发展),岛内部分人士对两岸经贸合作对台湾经济的助力有所怀疑,并担心可能对台湾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出现了一股负面思维与保守思维,甚至反对声音,已逐渐影响到两岸经济合作,台当局的政策开始紧缩,于11月出台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更加严格的管制政策。面对岛内出现的这些新论述及其可能对两岸经济合作的不利影响,需要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利弊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既不能否定两岸经济合作对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的重大作用,也不能完全回避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一定要明白经济合作一定是利大于弊,就像经济改革与开放利大于弊一样,两岸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工作就是化解歧见,改变单边利益思维与负面思维,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理念,将合作利益极大化,冲击极小化,实现共同发展。

 

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