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台港澳侨>台湾

两岸关系新前景

2012-12-21 10:45:17 来源: 作者:王建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这是中共中央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的三大政治愿景与目标。

“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是中共中央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建构两岸政治关系的重要政治主张,也是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一个政治愿景。目前中央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两岸关系的发展不能一直停留在简单、容易的问题上,不能局限在经济或事务性问题上,而且必须面对最艰困与最艰巨的政治问题。况且,两岸关系的发展到一定程度,政治问题不解决,两岸关系就无法向前发展,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虽然两岸都认同“先经后政”的原则,但不能固守这一原则,需要“亦经亦政”,“政经并举”,“逐步破解政治难题”是两岸共同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尚未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的安排是一个非常复杂、艰巨的过程与任务,中央并没有订出明确的时间表。目前,海峡两岸对两岸政治定位有一定的共识,均认同“九二共识”,即法理上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双方的认知差距在于,台当局或马当局认为“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强调两岸“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实际上就是要大陆承认“中华民国”。而大陆主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显然,两岸政治上的这种认知差距,在现阶段还找不到一个新的、更好地定位两岸政治关系的方案。在可预见的将来,两岸将会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长期不断的探讨、博弈甚至较量与斗争,并将贯穿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

第二个政治愿景是“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尽管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不是新主张,早已提出,但作为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三大愿景之一,写入十八大报告,提出两岸“商谈”建议,则彰显了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政治意义,成为中共中央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治目标之一。从理论上讲,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符合两岸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应为各方所乐见。但在两岸政治现实下,将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置于区域政治格局下,问题就要复杂得多,就会有外部因素的强烈干扰与影响。马英九早在2008年选举时就提出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但后来却逐步放弃这一主张,对大陆的主张与建议消极应对,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美国对马当局幕后强烈施压与反对是关键原因。

除了这一重要外部原因外,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与两岸政治关系联系在一起。两岸政治互信依然脆弱,政治仍处于对立状态,尤其是台湾当局一直视大陆为台湾的最大军事威胁,在现阶段要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非常困难的。但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远看,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则是必要的,也是海峡两岸的共同责任与义务。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三大政治愿景是“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是中共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主张,即“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十八大报告对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的基本主张未变,但在具体措施上与策略上则有所调整,不再以“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为前提与条件,而是直接主张“协商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可以说,协商与签署和平协议已成为中共中央对台基本政策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重要政治主张与目标。

可以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三大政治愿景与目标,是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远规划与设想,是海峡两岸共同努力的目标与方向。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尽管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挑战,但却是两岸关系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与任务,需要海峡两岸社会各界做出长期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逐步实现这一愿景与目标,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前景,开创中华太平盛世,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与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