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台港澳侨>港澳

香港:让老弱有所依

2017-01-24 15:44: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汪灵犀

  人口老化是全球都面临的挑战,香港也不例外。近年来,香港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给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牵头成立的香港民间智库组织——团结香港基金发表了老龄社会研究报告,倡议香港特区政府建立个人化综合护理系统,包括“慢性疾病管理医疗券计划”及“健康促进网络”等,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

 

  提供匹配社会医疗服务

  香港地区人口老化的程度在亚洲仅次于日本。按照报告推算,到2064年,香港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将达到51岁,超过1/3人口是65岁以上长者。人口老化的结果是劳动力下降、医疗护理开支攀升,到2064年香港劳动参与率将由2014年的59.3%降至48.6%,每千名劳动适龄人口需要赡养567名长者。这对香港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将构成重大挑战,尤其是对医疗和社会服务系统造成不小的压力。

香港人口老化速度较预期快

  尽管如此,各界均认为,香港的社会服务不能因此倒退。团结香港基金总干事郑李锦芬表示,香港作为全球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特区政府必须制定与香港市民经济实力匹配的政策,因应社会人口老化所洐生的各种需求,提供适切的服务。

  根据香港统计处的数据,近年来,45岁以上香港人罹患至少一种慢性病的比例急剧上升。其中缘由主要是香港人生活节奏快,普遍有三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因此患上中风、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风险较高。报告建议特区政府制定适宜的健康卫生政策,对于慢性病患者及早识别、适当治疗,并在他们中间推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改善小区基础设施、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医疗、院舍及家居相关的配套设施。

  具体而言,报告建议香港特区政府推出“慢性疾病管理医疗券计划”,一方面资助45岁及以上人士每人最高1000港元进行体检,另一方面为高血压和糖尿病(香港最普遍的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每年3040港元的医疗费补贴,让他们使用社区内的私营基层医疗服务,充分利用社区的医疗资源,兼顾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不过,鉴于计划可能对小区基层医疗服务造成压力,报告建议分阶段推行计划。研究显示,低收入家庭罹患多种疾病的机会较高,故报告建议先以低收入家庭作为试验,若试验计划成效理想,便可考虑推展至较高收入家庭。

  报告还建议,特区政府卫生署、医院管理局和社会福利署以及私营长者服务机构结成地区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健康促进网络”,为社区内不同长者提供有系统的基础护理服务,涵盖健康推广、预防保健服务、基层医疗及康复服务等。

 

  激发老龄人口社会价值

  香港城市虽不大,人口数量却不少,因此其老龄人口也涵盖广泛,身体机能亦各有不同,有些老人体能稍逊,有些老人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在建议如何更好地照顾体能稍逊的老人之余,报告进一步提出,只要政策激励得当,精力充沛的老龄人口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人口老化不只带来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

  主导此次研究的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前局长、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院长杨永强教授解释称,香港社会要采取新思维来看待老龄化问题。老人需要的不单是一个生存的环境,更是一个生活环境—一个无论从政府架构、小区设施、社福政策以至社会氛围,都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令他们活得精彩、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盛龄城市”。所谓“盛龄城市”,即城市环境能成就社会每一个人,确保他们无论年龄大小,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拥有丰盛的人生。

  杨永强举例说,英国65岁以上人士对社会的净贡献达400亿英镑,远超他们所消耗的社会资源;65至74岁的澳大利亚女性每年通过无酬照顾和义务工作共贡献了160亿澳元。而中国香港地区60至79岁的义工对经济的贡献只有1.17亿美元,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研究团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老龄化”架构,建议香港各界携手合作通过民官商三方协作模式,改善特区政府架构、社区基础设施、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医疗院舍及家居相关的配套设施,以发挥老龄人口的潜能。

  杨永强指出,重新厘定退休年龄、鼓励跨代共融的文化、应用创新科技等,都有利于建设可持续的老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本,将人口老化的挑战化为社会受益的机遇。

  实际上,不少香港市民已经乐观接受人口老化现象,积极做出应对。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称,香港老人的劳动人口参与率已由2006年的5.8%上升至2015年的9.4%,不少老人虽已超过退休年龄,但仍在为社会创造价值。

  许多香港人都认同年龄不应再是决定退休的因素。越来越多的老人在退休后仍然投入工作,一些拥有高学历、丰富经验及人脉网络的知识型老人甚至退休生活忙过在职时期。曾担任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汇丰银行中国区总裁的港人王浵世,退休后著作多本,又为杂志撰文,到电台、电视主持节目,并担任企业顾问或独立董事,还到内地和香港演说,分享金融经验。参与出炉本次老龄社会研究报告的董建华和杨永强,也都已超过退休年龄65岁,但仍在努力工作。

 

  特区政府乐观积极应对

  面对香港人口老化问题,香港特区政府也在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推出各种安老措施。林郑月娥介绍说,本届香港特区政府在任期开始时已就人口政策展开公众咨询,并主动拨出更多资源,应对老龄化挑战。如自2012年实施的“两元乘车计划”,让老人可以每程2港元的优惠票价,乘搭指定公共交通工具,鼓励他们融入社区。据统计,香港老人的日均乘搭次数已达85.8万次。另外,最近发表的《香港2030+》和《长者服务计划》咨询文件,也是特区政府面对人口结构改变而采取的积极回应。

  不过,这些安老措施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比如,香港目前在各个区设立的各类老人服务设施名称繁多,甚至有些服务性质重叠。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分辨这些中心之间的差别甚为困难,何况老人。团结香港基金的问卷调查显示,九成以上老人只知道住宅附近医院和老人中心,对其他机构则无甚了解,实在是浪费资源。如果特区政府能简化服务名称,统一重叠的服务,让老人能在公屋得到连贯的医疗和小区服务,就能让社会各界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团结香港基金的研究团队还走访了香港的天水围和观塘,与区内老人交流,发现提供连贯和全面的“医社合一”服务,是值得政府审视的议题。

  团队成员与一位婆婆聊天时了解到,她因膝盖疼痛到公立医院急症室求医,医生告知这是身体老化,无法治愈,只能给她止痛药。婆婆双腿无力,日常出门买菜都很困难,幸好得到小区老人中心的帮忙,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不过,由于缺乏专业医护人员跟进物理治疗和用药,膝盖问题一直没有好转。婆婆的经历,对许多长期病患老人来说都有亲身体会。虽然老人得到医疗和社会服务,但都是治标不治本,医疗与社会福利部门各自为政,未能从老人家的角度出发。报告建议香港推行“便利店医疗服务模式”,利用老人中心的地理优势,把老人部分医疗服务由医管局门诊部转移到公屋的老人中心,做到“医社合一”。

  人力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资产。如果一个社会不能照顾那些曾为香港繁荣做出贡献的年长市民,便难以成为一个公正和富有怜悯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能够让富有余力的老人继续发光发热,那这个社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正如郑李锦芬所说,“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促成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合作,为所有曾为香港打拼的‘战后新生代’安享晚年做出贡献,让老弱有所依,老壮有所为。”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