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甫和他的“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7-07-26 13:08: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杨勇刚
   王艾甫,一名退休的普通干部,他的家乡左权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战期间,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一大批抗日精英汇集于此,领导指挥华北抗日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2009年,王艾甫同志用收藏来的3千余件抗战藏品,在左权县城区一个叫西关村的地方创办了“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从此,王艾甫把它作为义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阵地,讲述着左权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支前,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辽县抗战纪念馆

  倾囊不悔收藏辽县抗战珍品

  今年77岁的王艾甫是山西省收藏协会会长、山西省检察院普通退休干部、左权县西关村人。他18岁入伍,1967年随部队出国参加援越抗美,1971年,又出国援老抗美作战。1981年从部队转业。20余年的军旅生涯中亲眼目睹过战友牺牲在自己身边,刻骨铭心地感受过军人的崇高和死亡的沉重。

  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等150多个党政军学商机关单位在左权县驻扎五年之久。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一大批抗日精英汇集于此,领导和指挥华北抗日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日本鬼子的罪行,左权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令王艾甫刻骨铭心。王艾甫记得有一次西关村让村民3天时间交齐480斤铁,到时间竟然多出了许多斤,因为老百姓砸锅当铁也要支持抗日。当时全县仅有7万人,就有1万人牺牲在抗战、支前的战场上。



为参观见学的部队官兵讲解


  正是家乡特有的抗战历史积淀和他本人难以割舍的军人情结,激励滋养他走上了一辈子倾囊收藏的人生之路。50多年来,就是再苦再难,王艾甫的收藏都没有停止过,他省吃俭用,戒掉了烟酒,每个月的工资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几乎都用在了收藏上,时间长了,足迹遍及10多个省市,千余个村庄,走访上万农户。

  抗战藏品传承民族精神

  在收藏界,一直以来有两种收藏观,一种是待增值;一种是放进展馆,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从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王艾甫显然是后者。

  平日里王老每得到一件藏品都会高兴好一阵子,为求得一件满意的物品,他不惜高价购买或实物交换。积攒的多了,他就把建展馆看作是自己一生要实现的最重要梦想,是自己精神家园的物化和生命意义的凝聚。他说:“我收藏的这些藏品大部分来自左权,一定要留在左权,让左权人看到、全民共享,”

  2006年,王艾甫开始策划在家乡开一个纪实馆,西关村村委主任宋国华得知王老的心愿后,帮他在西关村头找到了一个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院。小院早已破旧不堪,王艾甫利用3年时间,自筹10余万元进行了全面修缮,又对藏品持续增添、筛选、整理、编排,最后将纪念馆定名为“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



王艾甫为参观者讲解馆藏史料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展馆


  展馆内所陈展的藏品多为当年辽县抗战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一件件藏品静静地陈列在展柜里,无声地诉说着顽强的辽县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艰难、勇敢和智慧,披露着当年日本侵华战争的一幕又一幕罪行。全院展览面积430余平方米,共设5个展馆,分“国耻警示”、“抗战理论”、“根据地创建”、“民主法治”、“抗战文化”、“国际友谊”、“参军参战”、“鱼水深情”、“抗战武器”、“抗战胜利”、“英烈永垂”、“群众路线”12个专题。从1937年7月7日第一辑至1945年共80册的《支那画报》,到八路军党、政、军社会团体驻辽县5年间的史实资料;从抗战时太行山成立的第一支抗日民兵武装——西河头民兵自卫团的资料记载,到当年辽县人民交军粮、军鞋、钢铁、电杆的收据,王艾甫对一批批参观者一一讲解,不厌其烦。在他心中藏品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一件件真实的故事,与左权县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传承着当时辽县人民不屈而执着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今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做社会财富的守护者

  王艾甫老人多次讲到,“一个人的财富最终是社会的,现在我只是社会财富的暂时守护者。”他把如何利用好自己的藏品,看作是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象征。

  几十年来,王艾甫不断向社会捐赠文物和文字资料,并多次利用手头藏品到各地义务举办公益文化活动和国防教育主题展览。1989年,太原钱币展览馆成立,王艾甫捐赠了数枚极其珍贵的古钱币;1990年,太原文物部门恢复国民师范陈列馆,王艾甫又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200册相关资料、书本、账册,其中不少被专家评为一级文物;同年,他又将自己精心收藏的21枚珍贵古钱币无偿捐给国家钱币博物馆,其中“咸丰十宝元雕母钱”全国仅此一枚,“战国方足同字币”全国也仅发现两枚,另一枚保存于上海博物馆。2007年,王艾甫又向左权县西关村捐赠25000册图书,帮助村里开了图书阅览室。

  然而,在王艾甫收藏过程中,最令他难忘的是1996年,他在太原南宫旧货市场无意中发现了四大本“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84份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当时,王艾甫就意识到了这份资料的份量,找朋友凑了3000元买下。朋友对高价买一堆“死人名单”很不理解,说他是“神经病”,可王艾甫说。却如获至宝。经过向省军区相关部门求证、向参加过太原战役的老兵核实,王艾甫开启了为烈士寻亲的征程……从1996年开始,一寻就是十几年。足迹踏遍了全国十几个省市,总里程达30多万公里。直到今天,王艾甫已为86名阵亡的将士找到了他们的亲人、为他们亲人找到了烈士的墓地;让烈士魂归故里,让烈士的亲人了却了几十年寻找亲人的心愿。



为湖南省孟庆宇烈士找到亲属


  王艾甫为烈士寻亲的事迹感动着人们,同时他也赢得了应有的荣誉:2006年被评为上海“真情.和谐年度人物”、“山西十大新闻人物”;2007年被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评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并入围“感动中国”候选人;2009年再度成为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201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正义人物”、“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辽县抗战纪实馆被山西省国防教育委员会、晋中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左权县人民政府分别命名为“山西省国防教育活动中心”、“晋中市国防教育活动中心”和“县级国防教育基地”。2008年,著名导演冯小刚根据他的寻亲故事改编成《集结号》搬上了银屏。2009年,著名导演雷献禾又将寻亲故事改编成32集电视剧《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献给全国观众。

  对此,王老却显得很淡然。王艾甫这样说:“我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恩之情,收藏不是目的,关键是让这些藏品发挥其作用,让藏品成为增强国民忧患意识和发奋图强的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最强烈的祝愿:社会和谐、永保和平!”

  2014年,王艾甫又做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将辽县抗战纪实馆无偿捐献给社会,由县政府统一保管。“我年纪大了,把这些藏品交给政府、交给社会,即使有一天我走了,我也能安心,这也是我最后的一桩心愿。”王艾甫说。

  2017年5月23日,左权县政府、左权县人武部为王艾甫同志举行了“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整体捐赠仪式,王老将抗战文献资料11224份(幅),实物2577件(个),固定资产1132件及整座院落无偿移交给政府,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现了一位老兵的家国情怀。现在,被聘为“名誉馆长”王艾甫老人每天依然拄着拐杖,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不厌其烦地讲解、述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只要没倒下,我就要向社会、向年轻人讲好我们左权人民的抗日斗争历史,让后人不要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经历过的苦难和斗争。”王艾甫说。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