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地忆先烈—纪念台儿庄大战79周年

2017-06-06 10:26: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本刊记者 张 霄

  2017年是台儿庄大战胜利79周年。自4月起,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后代、学者及游客们纷纷赶到台儿庄,在肃穆的台儿庄无名烈士墓前缅怀先烈,呼吁和平。

 

  烽火与家书

  “四月八日,胜利之时。为铭记历史,以昭示后昆,将士之后裔,各界之人士,踏沉重之足,怀悲痛之情,缅先烈之冢,行祭奠仪式,寄今世之哀思。”在纪念台儿庄大战79周年的祭奠仪式上,台儿庄大战参战将领后代吴项文、夏绿蒂吟诵祭文,追忆79年前的壮烈一幕。

2017年4月8日,参加台儿庄大战79周年纪念活动的各界人士为烈士献花 图/高启民

  1938年春,台儿庄守城将士同仇敌忾,历经半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然而只此一役,3万将士为国捐躯,正如祭文所言:“战后台城,冷月照残垣,芍药惨淡开。尸填街巷市野,血盈运河沟渠。千年古城,无墙不饮弹;鲁南大地,无土不沃血。”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是中国军队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一场重大胜利。参战将士身在抗日战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然而他们也牵挂着父母、爱人和孩子,烽火中家庭亲情与国家大义交织,热血与柔情汇成一封封家书,鲜明地记录了时代的烙印。

  在祭奠仪式之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以“烽火家书诵读会”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参战将士遗存的家书。台儿庄大战参战将领后代徐勃、左中仪、陆良年、康代周等人担任“朗读者”,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员共同诵读“烽火家书”。

  “慈爱的双亲,现在我们已经加入台儿庄战场了。儿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去和敌人肉搏……飞机不住在抛炸弹,大炮不住咯咯地响,不写了,敬祝。”这是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赵克写给父母的家书。

  “幼兰爱妻……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改嫁,幸勿自误!”这是参战将士黄人钦写给自己新婚妻子的家书。

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后人吴项文先生和夏绿蒂女士在无名烈士墓前吟诵祭文 图/张霄

  “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这是参战将士邹绍孟写给儿子的家书。

  一语成谶。当年烽火中的家书已成遗愿,然将士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与浓浓思亲之情,却在朗诵者饱含深情的诵读中跃然眼前,催人泪下,更让人难以忘怀。

  邹绍孟之孙邹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先辈所训“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一句记忆最为深刻,如今读来也颇有警示作用。而现在这封家书的复制件一直装裱并悬挂在邹家人的书房,用以激励子孙。

  诵读会结束后,听众都自发在台儿庄纪念馆展厅里寻找参战将士家书原件,重新阅读。台儿庄战役研究会副会长郑学富告诉记者,他从2015年开始四处寻找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遗存的家书,在云南、河南、四川等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得睹家书真容,现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存有参战将士罗芳珪、何信、马聚山等人的家书原件,还有赵克、黄人钦等人家书的复制件、文字件。

 

  抢救消失的历史记忆

  距台儿庄大战胜利已过79年,前来祭奠的参战将领后代也成白发老人。台儿庄战役研究会顾问、83岁的任世淦老人对此感慨良多:“有许多次当我找到台儿庄战役参战老兵家时,他们已因年迈而过世,这样的人去世意味着战争记忆随之消失。”

  这位退休的老教师花费了18年的时间,跑遍鲁南苏北,走了6、7万里路,走访1500多个村庄,访问5000余名知情老人,用20多本笔记本记录下百余万字,拍下1000多张重要照片,总共记录了190多次的大小战争,又通过日本友好人士获得台儿庄战役相关史料,并亲自采访参战士兵,抢救性地挖掘台儿庄战役相关史料。

  “我站在讲台上45年,退休后婉拒了许多学校再次聘任的邀请。”任世淦说,他立志把79年前乡土浸染的鲜血和百姓留下的泪水提炼成史料,去伪存真,还原历史,告诫后人切莫遗忘历史。

台儿庄大战参战后代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工作人员一起诵读烽火家书 图/高启民

  为此,任世淦甚至一天骑行上百里路、走访十几个村子,和村里的老人不停地说话,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就怕慢一步老人走了,又丢失了一份记忆,一份证据。”

  任世淦说,自己有一次到村里听说有一位老人正是当年日军枪杀百姓时从父母尸首下爬出来的幸存者。而当他赶到老人家里时却发现自己晚来一步,老人已经去世。说到这里任世淦老人长叹一口气:“我当时感叹着:‘吾来晚矣’。这样一个人走了,就是一个记忆的消失。”

  于是,生怕再晚一些就错过更多的无形鞭策让任老更是快马加鞭地进行着自己的“记忆”抢救:“这两年我跑不动了,所以坐下来写点东西,把我调查的历史和记忆写清楚。”

  “我18年奔波,又用了两年整理文字,还要回避媒体。”任世淦说,“十几年前就有媒体请我做节目,但我说对不起,我老了,我得赶紧跑村庄、找老人,咱们说话的时间里、做节目的时间里,不少老人就走啦,是带着记忆走了,那才是珍贵的东西。”

  与此同时,任世淦老人还与日本友好人士密切联系,尤其是写下揭露日军当年残暴行径的《东史郎日记》的日本老兵东史郎先生,为任老提供了许多历史线索。而在东史郎先生在日本遭到责问与威胁时,任老也用自己手中的历史铁证帮他渡过难关。

  历史不能忘却。在抢救历史记忆的道路上,任老正在和时间赛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些行动,让年轻人铭记历史,铭记战争年代为正义而牺牲的英雄。

 

  为英雄正名

  在祭奠仪式上代表台儿庄大战参战将领后代念诵祭文的夏绿蒂女士的父亲夏文运,是一位曾经“汉奸”大帽压头,不知被多少国人唾骂的日军翻译官。然而也正是这位翻译官,在敌占区为李宗仁提供了大量情报,可以说台儿庄大战的胜利,与他密不可分。

  夏文运是辽宁大连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政科,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九一八”事变后,他只身入关投效,但请缨无路,生计都难以维持,不得已又返回关外。后来,日本关东军将他派为驻华南特务机关译员。因工作之便,夏文运不仅与板垣、土肥原、和知等人极熟,与李宗仁也常有接触。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保存的参战将士赵克家书原件 图/张霄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夏文运为人正派,年轻热情,为搞清夏文运何以甘心事敌,曾秘约夏文运到私邸倾谈,问夏文运:“我看你是位有德有才的青年,现在我们的祖国如此残破,你的故乡大连也被敌人占据,祖国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你能甘心为敌服务无动于衷吗?”夏文运经此一问,顿时泪下,当即向李宗仁表示:“如有机会替祖国报效,万死不辞!”李宗仁见他语出诚挚,便与他私下约定,让夏文运做其秘密情报人员,刺探日方机密。夏文运当即允诺,并谢绝任何报酬。此后,夏文运与李宗仁长期单线联系,提供了大量绝密军事情报。

  台儿庄战役打响后,李宗仁根据夏文运的情报,及时而准确地作出了相应的部署。如1938年2月,李宗仁得知日军南路进攻而北路不动,便将能攻善守的张自忠第59军由北面南调,协助第51军于学忠部保卫淮河,从而将北犯的日军第13师团驱至淮河以南,稳定了淮河防线;3月间,他得知北路日军发起进攻后,南路日军将不会有大的动作,于是又将第59军北调,驰援临沂,阻击板垣师团,结果歼敌3000余人,取得临沂大捷。这些部署对台儿庄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解放后,夏文运被误定为在逃的“大汉奸”,1978年客死日本东京,终年72岁。为了保持自己的一颗中国心,他至死也没有加入日本国籍。如今,虽然夏文运已逝世多年,但家乡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他的英名已载入《大连人物志》,其故居也被有关部门列入修复规划。

  “起初我也是不理解父亲的,甚至是怨他远走他国抛家弃子,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那是他为了国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夏文运的女儿夏绿蒂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而如今,随着父亲英雄之名得以恢复,夏绿蒂女士说“我终于可以释怀了”。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