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工笔下的台湾风情

2016-05-31 08:22: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杨瑞荣 罗小平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对清代官员来说,能亲历台湾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大凡渡台官员在公务之余,都会将在台湾所见所闻著于笔端,记下那里的民情胜事,福建武夷山的董天工就是其中一位。

 

  记述台海见闻

  1998年年底,福建省武夷山市为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驰名中外的武夷山,齐全的文本资料送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令世界遗产申报委员会官员们吃惊的是:与武夷山同样出名的,还有一部详细记录名山人文历史的山志。它就是清代武夷山籍学者董天工编纂的《武夷山志》。加拿大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尤里·希尔金称:《武夷山志》作者在200多年前就能用当代归类法、系统法、图示法来编纂地理文化史,是非常了不起的杰作。

  《武夷山志》8册、24卷共15万余字,是迄今为止研究武夷山风景名胜、奇闻怪趣、地理特征、三教(儒、释、道)同山、物产习俗、羽流隐士、诗词书画、摩崖建筑、石刻景观等文化资源的权威史料。董天工与其他著作者不一样的是,他是把身心都埋入武夷奇山秀水的怀抱中去创作、去编纂的。他在遍览武夷山水、收集旧志诗文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创作经验,成功地把《武夷山志》编纂成武夷文化的集大成者。

曹墩村一家古香古色的茶馆

  董天工(1703-1771),字材六,号典斋。崇安曹墩(今武夷山市曹墩村)人。雍正元年(1723)拔贡,授宁德、湖南新化司铎,后知山东观城、香河县;因治蝗有功,升任安徽池州知府,任满致仕。

  乾隆11年(1746),董天工奉调入台,担任彰化县学教谕。在任期间,他创办学校,广收学生,亲自撰文编写教材,普及文化教育。任职秩满,“靓山川之秀美,退而识之,稽成文献”,编成《台海见闻录》一书,为闽台文化留下一部不可多得的史料。

  董天工所著《台海见闻录》总共四卷,内容涉及台湾地理、建置、田赋、风俗等。

  董天工对台湾物产广为记载,他说台蔬,番芋,一类数名:长曰土芝,团曰蹲鸱;又槟榔芋,中有红根相连如槟子;又淡水芋,大者重四五斤,其味似荷香。台蔬独芋擅名,颇不似内地之芋也。

  中国的槟榔芋有三个品种,台湾槟榔芋是其中之一。福建虽也产槟榔芋,其中以宁德福鼎最为著名,闽北地区则不多见。也可能因董天工早期在外为官,或入台前对大陆方物未加留意,才有“颇不似内地之芋”的引文。《台海见闻录》收录了十多首文人咏台湾“七里香”的名诗,如“雪魄冰姿淡淡妆,送春时节弄芬芳。著花何止三迥笑,惹袖犹余半日香。”“素华真可胜梅妆,点点琼葩点点芳。翠玉缤纷怀洁白,浓香暗惹绿衣郎。”七里香又称月橘,古代称为芸香、芸草或山矾。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芸,盛也,此物山野丛生甚多,而花繁春馥,故名。”台湾各地庭园或公路两旁多以七里复为绿蓠,终年常绿,花香远溢。七里香还有不少用途,据说其味能驱蚊蝇。古代采其枝叶烧灰,用来代替明矾泡水浸布,使染布产生有机酶以加强色素的结合力,故有“山矾”之名。七里香之叶味涩,过去还有将其汁液加入豆浆之中,可使之凝结成豆腐。它还是纸张避蠹的上好材料,文人藏书时多用之,称为“芸草”;叶片具香气,可以和茶冲泡,具有解渴之效。

 

  难得一见的台海舞蹈

  台湾高山族擅长歌舞,每逢喜庆盛会,相互邀约赴会,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预祝丰收。董天工对台湾婚宴歌舞有生动的描写。

热情奔放的高山族舞蹈

  《台海见闻录》卷二载:“番俗成婚后三日,会亲宴饮,各妇艳妆赴集,以手相挽,面相对,举身摆荡,以足下轩轾应之,循环不断,为两匝圆井形,引声高唱,互相答和,摇头闭目,备极媚态。”有诗曰:“妙相天魔学舞成,垂肩璎珞太憨生。分明即是西番曲,齐唱多罗作梵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七辑标点本第36页)台湾高山族舞蹈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丰收舞、庆婚舞、祭舞、丧舞等,按人数多寡和形式分有集体舞、单舞、对舞等。“聚薪燃火,光可烛天”,男女老幼,尽情欢饮,翩翩起舞,这是丰收舞和集体舞的场景。“番女十数辈,挽手拥一猫踏,跳掷旋转而歌,歌毕而哭”(道光《彰化县志·风俗志》)这是丧舞的场景。众多男女互相交叉牵手成一字形或环形,自右向左移动而舞,这是祭舞的场景。董天工所描述的婚舞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参加婚宴歌舞的还有男子和各种配饰,如女的头上戴野花或草箍,项间饰以玛瑙或螺贝串珠;男子则头戴草箍,插鸟羽,手戴各式臂镯,腰围鹿皮,成群结队,痛饮至醉,便到户外跳舞。

 

  为台湾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董天工所在的彰化县旧称半线,也叫磺溪,原为高山族同胞聚居地。董天工到台湾任教,为高山族同胞汉化教育做出贡献,台湾民众对其多有感念,至今彰化县一些地方还有“董天工祠”,纪念这位为台湾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武夷山人。

  董天工任满后回到福建崇安,居武夷山下。乾隆16年(1751),因母逝世守孝,在武夷山接笋峰下其父董茂勋所留云书屋后构筑望仙楼卜居,遍览武夷山水,收集旧志诗文,对明代衷仲儒、徐表然,清代王梓、王复礼修撰的四种版本的《武夷山志》进行考证、订证,重修《武夷山志》24卷,集历代《武夷山志》大成,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记述最全面的一部武夷山志。修志的同时,董天工还写了许多武夷山的风景诗,仅收入《武夷山志》中的就有20多首。而其所编《台海见闻录》也于乾隆18年刊行。

  乾隆36年(1771),68岁的董天工病逝,葬于武夷山幔亭峰下,墓长约5米,宽1.5米,石板封墓门。墓前竖石碑一方,高1.4米,宽0.54米,上刻:嘉庆13年岁在辰大吕月吉旦皇清品授奉政大夫董公典斋一府墓子敕、孙国求、珠、珍、瑛、琅、璋、琬同顿首百拜。曾玄孙繁衍不及备载。从这段文字看,此墓应为后人修,现已列为武夷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墩村是董天工的故乡。如今董公故里已辟为乡村旅游景点,向游人开放。董公故居的花园“影翠轩”,历经沧桑后唯留一棵长势旺盛的铁树,在诉说着昔日的历史。曹墩地处九曲溪上游大峡谷入口处,多云雾且雨量充沛,处处幽兰丛生,曹墩人家家户户都有养兰花的习惯。一种独特的兰花,被村里人称为“董公兰”。其低调含蓄,暗芳四散,为世人所赞。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