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社会>中国时尚

传统文化:有多大胆,就走多远

2017-09-05 16:30: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梭 梭

  2017年初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让无数观众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现代社会浮躁的人心似乎也在唐诗宋词之间寻得了一片安放之地。

  正是从“诗词大会”中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普及的契机,央视戏曲频道借机在2017年8月推出了《中国戏曲大会》。但令人意外的是,戏曲大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周7天的播出不仅未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甚至在戏曲圈、票友圈的影响也颇为有限。

  中国戏曲与中国诗词可以说是同一片丰饶的土地,为什么“诗词大会”能够走红,甚至在全社会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激发起今人对诗词的热爱,而“戏曲大会”却显得过于“低调”。究其原因,唐诗宋词作为优秀的中国文化符号与大众的关系更为亲密,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诗词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诗词篇幅较短也更易于理解,三五句之中就能领略一片浩大乾坤,所以,对爱好者门槛要求低。而戏曲不仅篇幅长,要想领略戏曲之美需要有基础知识的储备,还得通过剧场或影视节目等途径来接收,这样一来,戏曲的受众自然更小。

  面对戏曲与诗词天然力量的悬殊,“戏曲大会”的制作者其实应该想得更多,做得更多,而不是仅仅沿袭“诗词大会”的模式。现在看来,“戏曲大会”制作者还是胆子太小、太保守。戏曲受众小,就应该尽可能从与大众联系更为紧密的角度切入,起到普及推广戏曲的作用。可以看到编导们在尽量这么去做。比如比赛中提到了“亮相”、“场面”这些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语汇在戏曲语境下的意思;或是通过一些大众了解的文化常识推荐戏曲剧目,比如通过“鸿雁传书”的典故来推出《苏武牧羊》这个剧目;还通过一些有趣的元素去推广一些我们很少接触到的地方戏,比如福建的“高甲戏”。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元素在节目中只占了一小部分,更多的题目还是更像圈里人的自娱自乐,比如演员演一段戏便让选手猜行当、猜剧目、猜演员、猜流派,显得过于专业。选手们因为喜欢戏曲自然对这些耳熟能详,但别忘了“戏曲大会”的受众不是选手,不是场上的嘉宾,而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或是对戏曲有不多的了解,或是完全没有兴趣,要把他们吸引过来,就不能让台上的嘉宾和选手玩得太高兴。那些高难度的题目选手回答出来只是自己开心,观众看了会因为无法参与而觉得无趣,自然就会毫不犹豫地换台。

  可以想象,戏曲频道做一档戏曲节目要衡量许多因素,尤其是戏曲行业规矩多,某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被专业人士或是票友观众扣上不尊重戏曲、糟改戏曲的大帽子。可是我们要说的是,传统戏曲要改变当下的境遇,要被更广大的人群所接受,胆子还是要再大一点,不要害怕挨骂。戏曲要发展就要结合当下的语境去做一些改变,跟时代发生对话才能赢得时代的关注。

  在“戏曲大会”上演的同时,北京国家话剧院的剧场里也有一场特殊的“皮影戏”在上演。大多数人对皮影戏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旅游景点,一个小黑屋、小舞台,演着老掉牙的小故事。可是韩非子剧社带来的这部皮影戏《水漫金山》却是一部真正的大戏。它不仅有皮影还结合了木偶和动画,其中既能看到传统皮影令人惊叹的巧妙和精美,又借助木偶、动画和装置艺术让“水漫金山”这样的老故事有了现代意味。

  韩非子剧社的皮影戏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影偶戏”,剧社负责人韩迟、韩星姐弟的这番改编可以说让传统皮影戏面目全非。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皮影,反而是因为太爱它才坚持了近20年,在北京一点一点地开拓市场。在韩迟看来,皮影要在现代社会生存就得学会用现代语汇和现代观众建立对话。因此她和国外导演合作,用先锋戏剧的手法来排演皮影戏,让偶师从幕后走到台前甚至变成演员。十几年的坚持让她和她的作品越来越有影响力,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皮影之美。

  如果皮影戏这一行当有强大的话语权,他们这样的举动大概也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可惜的是,如今的皮影行业已经日渐式微远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但愿戏曲界不要也到了式微的那一天才给创新者生存的空间,应尽早让大胆的创新者带领传统艺术走得更远。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