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社会>中国时尚

《西游记》在海外:不只是电视剧

2017-07-05 08:46: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王 宽

  2017年4月15日,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去世。这部电视剧曾创下89.4%的收视率神话,并在中国国内重播超过3000次。

  对于中国的80后、90后而言,这部《西游记》伴随儿时的每一个寒暑假,是最珍贵的童年记忆。有趣的是,在海外权威电影数据库IMDB上,这部电视剧的打分也高达8.8分。有个越南女孩说,自己小时候看了5遍。

 

  一只东方猴子的故事

  “哇,我从小是在非洲看着这部电视剧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幻想自己是孙悟空。”

  “当我还是个小鬼的时候,在捷克共和国看过这部剧,里面有些很吓人的镜头,但超酷。”

  这是一些外国观众在IMDB上的留言。改革开放后,1986年版《西游记》是中国第一批出口到世界的文艺作品之一,当时最早出口的国家包括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之后陆续出口到加纳、坦桑尼亚、尼泊尔等国家。

  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回忆,有次在缅甸,他看到路边的小店正在放《西游记》。

  《西游记》的故事原型,取材于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故事。玄奘法师的经历记载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里,后世人们根据这些素材不断演绎,衍生出各种通俗志怪小说,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

  事实上,伴随着东西方的交流,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师徒四人降妖伏魔故事,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走向海外。

  19世纪晚期,《西游记》故事跟随广东、福建移民进入东南亚诸国。在以《西游记》故事为蓝本的潮州戏曲里,孙悟空往往被视作危难时可以提供庇佑的神灵。这种信仰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也可以看到。

美国经典电影有线电视台功夫题材的科幻美剧《穷山恶水》

  1895年,上海华北捷报社出版了塞谬尔·伍德布里奇翻译的小册子《金角龙王,皇帝游地府》,这可能是西游记文本最早的西文译作。

  真正将《西游记》带到西方的,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译本—《猴子:中国民间小说(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该译本在1942年出版,篇幅约为原著的1/3。从标题上就能看出,孙悟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对该译本进行转译,均以“猴”或“猴王”为题。这或许与西方文化传统有关:这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的猴子,很容易得到个人英雄主义的读解,在西方能激起强烈的共鸣。 正如韦利在序言中所说:“书中主角‘猴’是无可匹敌的,它是荒诞与美的结合。”

  这一译本的里程碑意义还在于,它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一股《西游记》学术研究热,许多学者对书中的东方神秘和文化暗喻深感兴趣。

  伴随着影响的扩大,《西游记》也顺势登上了英、美、法、德各国的大百科全书—英国大百科全书称之为“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德国迈耶大百科全书则认为,“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目前在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全译本,一是1986年由翻译家詹纳尔翻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一是美籍华裔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余国藩的同名译本四卷。

  余国藩1938年出生于香港,从小就接受中英双语教育。余国藩回忆道:“不管我们是在防空洞里,还是正忙着从战火中逃命,我都为这些故事着迷,一再央求祖父讲述。”余国藩一生致力于翻译和不断地修订《西游记》英译本,直到临终之前三年的2012年才全部完成《西游记》译注本的修订。

  事实上,西方对《西游记》的翻译一直在进行中。2016年10月18日,在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学者林小发翻译的《西游记》初印2000册一售而空,过了短短5个月就准备印第四版。

美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译本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

  为了翻译这部名著,林小发用了17年时间,为此她特地去浙江大学攻读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在翻译中,她会借用《圣经》里的常用词,例如“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被译成“花果山的应许之地,水帘洞的洞中天堂”,这大概会令西方读者更加会心。

  但林小发无疑是懂西游记的,“《西游记》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给读者展开两层平行的内容,一是故事的叙事层面,二是隐喻于诗词和回目中有关修行悟道的层面,多以故事人物和情节比喻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动静。”

 

  孙悟空与阿童木

  如果说有哪个国家热爱《西游记》仅次于中国,那一定是日本。

  早在奈良时代,日本的知识分子就流行传抄《大唐西域记》。与其他大多数古典中国小说一样,《西游记》也是在日本的江户时期传入。当时,还有很多文人模仿《西游记》,衍生出许多山寨作品,这份热爱可见一斑。

  1758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西田维则(笔名国木山人)开始着手将 《西游记》(百回本)译成日文。为了满足不谙汉字的妇孺的阅读需求,随后又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绘图本《绘本西游记》。这一浩大工程,从始译到1831年翻译结束,共经过了前后三代人长达74年的努力。

  早在1940年,日本推出了首部西游记题材真人电影。电影采用了当时日本国内最流行的歌剧形式,其中一幕,唐僧询问孙悟空是谁,孙悟空一边叩首一边唱道“我是从石头里出生的”。

手冢治虫漫画《我的孙悟空》

  《西游记》东渡扶桑之后,一些主角的形象发生了改变。起初住在流沙河的沙和尚,演变为日本传说中住在河里、喜欢吃黄瓜的妖怪“河童”。

  而唐三藏的形象也日益文弱,从儒雅的御弟直至被塑造为女性。1978年,日本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西游记》轰动一时,唐僧由女演员夏目雅子扮演。由此,日本电视剧中的唐僧由女性来扮演成了不成文的惯例。

  据说该电视剧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但只播了三集就停播了,原因是与《西游记》原著相差实在太远,从而遭到反对。这也促成了后来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诞生。

  《西游记》也是日本动漫界最爱取材的灵感来源之一。

  1952年,被称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创作了漫画《我的孙悟空》,在杂志上连载,前后长达7年。他笔下的孙悟空是只黄色小猴子,大眼睛,细眉,招风耳,鼻子酷似米老鼠。

  同年,手冢治虫开始创作漫画《铁壁阿童木》。他说,阿童木的动作、飞翔,实际上是受到了孙悟空的启发。按照手冢本人的说法,15岁那年,他看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启发了他从事动画创作的梦想。

  1981年,负责动画片《大闹天宫》原画设定的严定宪赴日交流,期间他与手冢治虫在一个居酒屋相遇,两人合作创作了阿童木与孙悟空握手的漫画,成为一段佳话。

  在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手冢治虫仍想给大家留下一个积极乐观的信息,他说,“我已经变成了孙悟空”。

  在日本,由《西游记》改编成的动画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七龙珠》。故事开始讲述了奘子,孙悟空,小八戒一起去寻找龙珠(一种可以实现愿望的东西)。孙悟空在一次次战斗中不断变强大,成了宇宙第一的超级战士。

  这部鸟山明的漫画在日本极受欢迎,单行本42卷和完全版34卷的总销量超过了1亿5千万本。它的动画片版曾被40多个国家通过电视台播出,其漫画书也在世界各国发行,在中国《七龙珠》也深受喜爱。

  有意思的是,在《机器猫》等大热的动画片中,都有西游记的桥段。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日本早已妇孺皆知了。

 

  从歌剧到美剧

  随着《西游记》和孙悟空形象的传播,在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后,西方许多媒体一度猜测孙悟空将成为这届奥运会的吉祥物。北京奥运会期间,英国BBC推出的宣传片名为《东游记》。短片里,孙悟空破石而出,经观音指点后前往东方的鸟巢取经。东去路途中,与猪八戒、沙僧相识,结伴同行,降妖除魔。到达中国国家体育馆后,孙悟空点燃奥运会场主火炬的圣火。

  2007年6月,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现代歌剧《猴子:西游记》在英国曼彻斯特皇宫剧院首演,这也是《西游记》首次被改编为歌剧。

  陈士争说,这部戏是将中国古典名著变成西方流行文化的尝试。这次改编将中国杂技、功夫、舞台剧、数码动画等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

  为了适合西方观众的欣赏习惯,陈士争邀请了上世纪90年代英国著名摇滚乐队BLUR的主唱戴蒙·奥尔巴恩担任音乐主创,并邀请英国著名动漫画家杰米·休利特担任舞台设计。英国《泰晤士报》艺术评论版为该剧亮出5颗星的满分,英国广播公司的文艺评论节目也对其褒奖有加。

  2015年底,美国经典电影有线电视台(AMC)将孙悟空的故事改编为功夫题材的科幻美剧《穷山恶水》(Into the Badlands),由吴彦祖出演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三藏则都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

  该剧讲述在一个被封建伯爵统治的国度里,一位伟大的战士和一个小男孩携手踏上旅程,克服重重危机,寻找理想极乐世界的故事。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2001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制作的《The Monkey King》(《猴王》),讲述一个名叫尼克的美国学者拯救世界的故事。不但如此,男主角还与观音展开了一段生死之恋。

  《猴王》的价值观是纯粹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爱情至高无上。任何一种改编,都不可避免融入新的文化,这在社会学里被称之为“文化转移”—当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时,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吸收、改造、更新而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或许无需称之为“恶搞”或“不尊重原著”,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关注,最终都会通向交流与理解,也都不会妨碍《西游记》本身的魅力。即便在今天,《西游记》原著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再创作空间,在各种视角的发掘下,在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中,它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