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社会>中国时尚

让科学亲近民众

2016-11-04 09:51: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本刊记者 胡 月

  最近一年,中国的几个航空航天领域的大事非常吸引国际眼球:2016年10月19日,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成功;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7月31日,跟随嫦娥三号奔月的月球车“玉兔号”超额完成任务停止工作;早前的3月,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圆满完成在轨测试,目前数据分析正在紧张进行,成果有望年底发布。

  外太空探索给人的印象是神秘莫测且深奥难懂的,但这几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却越来越关注这些高深莫测的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故事还要从一只兔子讲起。

 

  一只兔子的故事

  2013年,新华社对外部新媒体室正在对嫦娥三号进行报道方案策划,对外部副主任、同时也是知名科幻作家韩松向手下记者提出,可以从科学角度想想新媒体报道的创新。于是,他们在新浪微博开了“@月球车玉兔”的账户,给账号画了头像,并找到了专门做科普工作的果壳网负责内容的撰写人和运营者。

  这一年的12月15日,作为嫦娥三号的一部分,月球车“玉兔号”抵达月球,进行长期月面巡视探测。与此同时,“@月球车玉兔”开始工作。

2016年8月19日,“2016北京Maker Faire”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图为观众正在果壳网展区的元素周期表展示台前参观

  “大家好,我是月面巡视探测器玉兔,希望这次能完成任务。”这是玉兔君的第一条微博。

  “我终于换了个姿势,蹲了两年多,脚都蹲麻啦!”

  “大家好!其实宇宙里,除了我这个话很多的宅男,还有很多不喜欢讲话但也超级努力的探测器呢!比如刚抵达木星的朱诺号、在土星身边工作了12年的卡西尼号、想用火眼金睛追寻暗物质的悟空(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啊,最后一个不算,他的话也挺多的。”

  随着一条条微博的更新,这只“兔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从开始的几万人,到2016年7月底账号终结,粉丝数达到61万。中国网友从没见过如此“接地气”的科普账号,这只“兔子”坚强、乐观、充满好奇心,同时又呆萌可爱。玉兔君背后,其实是果壳网的女编辑宗唯伊。作为主笔,宗唯伊对玉兔君的人物设定是一个热爱科学、敬业乐观的小男孩儿。果壳网主编徐来说:“对于宗唯伊来说,她一定是用全部身心投入这个账号的,我甚至觉得她是一个优秀的体验派演员,进入一种状态,用玉兔来说话。”

  由于太空探险的风险性高,“玉兔号”注定被滞留在月球,这也从一开始就给玉兔君蒙上了一层悲壮伤感的色彩。只不过在中途,它就出了事故。

  2014年1月25日,玉兔君发出一条微博:“啊,我坏掉了”。宗唯伊说:“当时我在睡觉,同事打电话来说玉兔出了问题,我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最后我想,如果我真的是玉兔,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说一句什么样的话?”正是这种代入式的真情流露,让网友们感同身受,也让玉兔君的故事牵动人心。这条微博实现了4.4万次转发,1.3万次评论。也正是在“故障事件”后,玉兔君“出名了”。

  “嗨,有人在吗?”2014年2月13日,情人节的前一天,“玉兔号”成功苏醒,玉兔君成为了当天新浪微博的热搜话题,这短短五个字实现了11万次转发,7万次评论。同一年,一批粉丝为兔子画了一本传记绘本,名为《嗨,有人在吗?》。

  2016年7月31日,玉兔君发出了最后一条微博:“HI!这次是真的晚安咯!还有好多问题想知道答案。但是我已经是看过最多星星的一只兔子了……”

  粉丝纷纷留言,“也许很多年以后会有一个宇航员走到你身边轻轻叫醒你说:‘兔子,我听过你的故事,现在我带你回家’。晚安,兔子,祝你做个充满胡萝卜的美梦!”

 

  科学不难懂

  长久以来,中国人习惯从官方媒体上获取科学信息,报道形式也比较单一,尤其是类似外太空探索的科学知识,更是让人“不太看得懂”。

  “@月球车玉兔”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科学的“另一种状态”,他们不遥远,不难懂,相反倒很有趣。宗唯伊,这个1989年出生的姑娘,从小对科学感兴趣,大学专业与科技传播相关。正是这样的背景,让她对如何向普通公众传播高深的科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思考。作为果壳网编辑,她曾经运营过一些科普账号,但玉兔君的成功和61万的粉丝数,还是让她在开心之余有些惊讶。

  果壳网主编徐来认为,粉丝数量只是评价账号成功与否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一种全新的科普传播方式的探索。他说:“首先证明了这样的方式是可行的,即便这个过程对运营者有很高要求。第二,互动能感染很多人,第一人称的运营方式核心就是共鸣,能达成这样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成功。”

《嗨,有人在吗?》

  然而对于一个科普性账号来说,科学性是它的根本,徐来所说的“对运营者的高要求”,就是指科学性。宗唯伊说:“虽然每一条微博都会有很多条评论,但我基本上都会去看,除了想看看大家的关注点,另一个我也很紧张发布的信息是否正确,对我来说科学信息准确是第一位的。”

  除了依照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更新月球车本身的任务情况外,宗唯伊经常看一些相关的科学和天文资料,选择公众会感兴趣的话题,试图让科学变得简单易懂。比如在2014年的一次月全食期间,玉兔君发微博说:“起床!昨晚做了个恶梦,现在还心有余悸……好消息是,明天下午我可以在月球上看到来这儿后的第一个日全食!不过对地球上的大家来说,应该是月全食。师父说,到时候中国是白天,很多小伙伴这次就看不到了。不要着急!我在这里帮大家直播。”文中网页链接和GIF图的配合简单易懂又生动可爱,吸引了很多网友主动学习月全食知识。

  在运营的过程中,玉兔君也在不断向网友学习,比如,在国内各媒体都说玉兔君是金色时,一位神秘网友留言说:“你不要乱说,你是银色的。”在经过核实后,玉兔第一时间发微博澄清事实。这种互动和交流,让科学成为一件有血有肉且有趣的事。

 

  “娱乐”的科普

  “这个案例可以成为中国科学传播的一个小奇迹。”徐来对兔子君的评价相当高。果壳网2010年创立,一路高唱“科技有意思”慢慢发展壮大。然而网络上对它的诟病也不少,称它为“包着科普外衣的娱乐网站”。听到这样的说法,徐来眼前一亮说:“没错!我们就是做娱乐的。我们不是为顶级科学家生产内容,我们要娱乐普通大众。”

  实际上中国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并不低,中国扎实的基础科学教育让很多初中毕业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到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内容十分丰富。然而离开校园后,人们往往对“科普”一词敬而远之。在徐来看来,一个人的可支配时间是有限的,而科学本身又具有很高的认知成本,并且知识的迭代性非常强,普通人不会愿意费力去学习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想要实现有效率的科普,就需要在科学和普通人中间找到“擦边球”。

一位果壳空间的创客在展示自己团队制作的机械手臂

  科普的“擦边球”在西方社会并不少见。比如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al)就是一个娱乐公司,只不过娱乐的内容与科学有关。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想要得到更多的公共资金,也往往需要非常娱乐化的信息发布方式,甚至是“炒作”。

  徐来说:“我们得出的结论有两点,科普第一是强需求,第二是有趣。”用果壳网的文章举例,比如基于冯小刚的电影《老炮》讨论科学饮食和吸烟的危害,属于引导读者关注生活中“强需求”的点。再比如基于游戏Pokemongo 讨论“小精灵”是什么样的生物,属于引导读者关注“有趣”的点。

  回到玉兔,其成功实际上也是基于娱乐性和丰富的抒情色彩,大家看到的不是硬邦邦的科学数据,而是一个“人”在描述他的生活,利用微博账号,原本死板的科学话题,转变成一个类连续剧产品,不断输出信息,让人们愿意去了解科学,了解更专业的知识。

  宗唯伊在采访的最后说:“虽然玉兔号已经停止了工作,但是宇宙还很大,人类对太空探索才刚刚起步。”她希望,能有越多越多的人去关注科学知识,寻找未知世界的答案。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