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社会>中国时尚

艺术家也得有“匠人精神”

2016-08-31 11:10: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梭 梭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北京人艺的《天下第一楼》又在演出了,这韵味悠长的对联又让新的观众看得心潮澎湃。

  一部演了28年,500多场的戏,令人意外的是依旧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朋友圈里老友向导演顾威讨票,他也只能无奈地说自己一张票都没了。不过就是一出老戏,怎么还能如此受欢迎,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吗?

  说秘密,其实也不是秘密。

  《天下第一楼》剧组去全聚德体验生活,一直是行内津津乐道的故事。前不久去世的人艺演员韩善续,就曾在《天下第一楼》中饰演烤鸭师傅罗大头。为了扮演好“罗大头”,韩善续曾花了一个月时间到全聚德学习烤鸭,学到后来他烤的鸭子都被外国顾客连连叫好。而这个戏的男主角卢孟实的饰演者杨立新,更是将自己家人做勤行的经验都融于角色中。

  《天下第一楼》的编剧何冀平创作这个剧本时只有30出头,曹禺先生曾感慨地说她,小小年纪哪里来的那么多沧桑?何冀平剧本中沧桑的戏味儿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体味。为了这个戏,她不仅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在全聚德体验生活,还前往鸿宾楼、又一顺等老字号饭庄做调查,关于老字号的资料也看了上百本,所有细节,甚至每个字都是有根据的。正是这样的深入让她敢于说,“剧本里没有一个问题能够难倒我,因为我确实下了非常扎实的功夫。”

  “匠人精神”是如今非常时髦的词,工匠对于手工艺品精益求精的精神颇受追捧。虽然艺术家和工匠相去甚远,但有时候艺术家其实也需要工匠那种对自己的玩意儿负责的精神。可以看出,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天下第一楼》的剧组都是在用“匠人精神”去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

  当然北京人艺作为盛名远播的戏剧殿堂,不仅仅是一部《天下第一楼》中有这种传统,我们看看已经经历岁月打磨,如今依然备受欢迎的几部老戏《茶馆》、《龙须沟》、《雷雨》……莫不如是。杨立新谈起自己在《雷雨》中饰演的周朴园,绝不只是剧本里编剧对人物的塑造。杨立新会透过对每一句台词的分析,发现更为丰富的人物背景,重新发现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人物。

  杨立新的这种做法在北京人艺也是延续已久的传统。

  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的演技精湛自不用多言,他的精湛不仅来自于表演天赋,还来自于他对于每个角色的认真探求和精益求精。为了饰演好话剧《龙须沟》里的程疯子,于是之看《立言画刊》、《名伶百影》,咂摸旧艺人的表情;向侯宝林、“白派”京韵大鼓代表人物白云鹏请教;上茶馆、钻胡同,寻访单弦艺人、京剧二路角儿;从朋友眼角的鱼尾纹“化”出程疯子的眼神;从白云鹏说话用手指头点三下以示强调的习惯动作里“长”出程疯子的手势……老舍先生说,程疯子“原来是有钱人,后因没落搬到龙须沟来”,于是之将程疯子精确定义成庶出的旗人子弟,没落之后曾以唱单弦为生。为了从内在上准确把握角色,于是之还写下了6000余字的《程疯子传》。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让程疯子成为于是之表演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虽然这种“匠人精神”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的好处已经明明白白地摆到台面上,但因为要付出得更多,在国内艺术界依然是一种稀罕物,哪怕是许多功成名就的大家也很难做到,比如我们熟知的某位大画家以流水线的方式来绘画。即使在北京人艺这个传统也在面临断代的风险,许多老一代的演员走进如今的排练厅,看着排练厅墙上挂着的“戏比天大”四个大字,再看看大字底下排练时都不忘玩手机,联络影视剧演出的年轻演员,常常会忍不住摇头。

  有人说,今天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与前辈大不一样,仅仅靠在剧院演戏是买不起房,也无法在北京立足的,所以很难再像前辈那样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但作为快要退休的老演员杨立新会注意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不那么投入的时候,剧院依然有一些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不光努力演好自己的戏,还会在没戏的时候站在侧幕条看老演员的表演,偷偷学艺。徐帆也曾说过,你只有在这个剧院能够立起来,在剧院外面才能有更多机会。由此可见,无论是赚钱还是做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有点“匠人精神”都是必要的。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