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社会>中国时尚

河西务:寻找漕运遗味

2016-07-06 12:19: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刘世昭

  漕运是利用河道和海道运输粮食的一种经济制度,从元代(1271-1268)开始,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江南鱼米之乡等地的产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河西务是漕运进京的重镇。到了这里就离开北京进入了天津市的范围。

  当年,一位老者带领我们走进这座与中国北方村庄没有啥区别的小村落,讲述着往日辉煌;这次刚一进镇,远远就见到路边立着一块“津门首驿”的碑,这就彰显出处于北京、天津之间交通要道上的河西务又在发生着变化。

  古漕运重镇

  由于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最初称“河西”,因其是泊船修船之所,故有“河西坞”(“船坞”)之称,后来明朝(1368-1644)户部在这里设分司负责收税,于是河西务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自1280年北运河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河西务一跃成为京畿要塞。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初,河西务是漕运入京的唯一通道。元朝曾在这里置漕运司衙门,掌握漕运;明朝设户部分司,负责税收;清朝(1644-1912)派驻绿营兵,负责防务。在河西务曾建有皇帝行宫,清代的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都曾在这里休息。这也是最初那位老者对我讲述的河西务辉煌的来历。

  寻找“大油饼”

  河西务让我最惦记的就是当年在这里见到过的大油饼。大油饼直径近70cm,重量可能在500g以上的,一口锅一次只能炸一个。据当地人介绍,在漕运的时代,在运河上劳作的装卸工、纤夫们劳动强度大,肚子里缺油水,又有没有多少钱买肉吃,这种大油饼是他们填饱肚子保持体力的最好选择了。

  住进宾馆,我迫不及待地向服务员询问,:“这儿还有人炸大油饼吗?”同时拿出手机,给她看我过去拍的照片。老板娘一下子凑了过来:“哎呀!这就是俺村老杨家的。”她告诉我,此人已经去世多年,但是他家的后人还在做。有知情人的指点,我了解到炸大油饼的食摊已经不在公路边经营,搬到了农贸市场里边,而且是每天早上才做。

  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了炸大油饼的食摊。老板杨幼华告诉我,35年前我拍的照片中的人是他舅妈的父亲金宝成。他说,那时是国营食堂,现在他是自己干了,前来吃大油饼的顾客很多,多的时候,一天要卖出200斤面的油饼。仔细看我发现,现在的油饼比过去炸得要薄了,食客的吃法也变了。人们不再是拿着一个大油饼吃,而是用烙饼卷着,中间还根据各自的口味加上佐料以及肉类。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水平在不断地变化。

  天津:海河之夜

  海河,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河流,也是北运河与南运河的交汇处。天津城市就是依海河而建,在这里,人们的生活与母亲河海河密不可分。

  来到海河边,两岸高楼大厦,入夜,灯火辉煌,人们纷纷来到海河边散步、垂钓、健身。沿河最为好看的要数多彩多姿的多座桥梁:位于南运河与海河交界处的三岔口,永乐桥支撑着一个直径达110米被称为天津之眼的摩天轮,坐上去可以俯瞰天津全貌;狮子林桥则以大小不同姿态各异的几百只狮子装饰着大桥;天津最古老的铁桥金汤桥则装上了玻璃桥面供游人漫步;临近意大利风情区的北安桥,以欧式的风格装点,给人以异域的感觉;大沽桥那两个不对称的拱圈,就像两只竖琴,看见它就似乎听到了音乐;解放桥的全钢结构,让人感觉到一种阳刚之美……

  当年的海河之夜可没有那么明亮,现在的海河岸边成了恋人们约会的好地方。一到傍晚,一双双一对对男女青年都来到河岸边约会,恋人们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以石栏杆的立柱为界,一段是一对恋人的空间。据说,去晚了还就没有地方了。这时的海河俨然成了月老一般。

  刘世昭:前《人民中国》摄影记者

1981年的海河。北运河与海河相连。

1981年,俯拍的天津市容,远处即为海河。

1981年,海河上的金汤桥清晨上班的人流,自行车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

1981年,傍晚海河边的恋人们。

1981年,河西务镇的漕运饮食遗风——炸大油饼。

2016年,在河西务经营大油饼生意的杨幼华。如今,油饼更薄更脆,吃法也更加多样。

2016年,海河上的大沽桥。

2016年,入夜的海河边是人们跳舞锻炼的场所。

2016年,在海河边垂钓的钓鱼爱好者。

三岔口为南运河(左)与海河的交汇处,右为海河上的永乐桥。(2016年摄)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