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社会>中国时尚

张恂:中外合拍电影的“媒人”

2015-07-07 07:51: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刘澄子

“这是美国福斯公司负责全球合拍项目的桑福尔和夫人亲手为我制作的,他知道我也特别喜爱鸟窝。”云南电影集团总经理张恂指着办公室橱窗最中心位置的一个草编鸟窝介绍道。此前的7年,她是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我总希望每个电影合作项目像鸟儿那样,都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从卖电影开始

张恂一直在为她的电影梦而奔波忙碌。丈夫女儿几次三番劝她退休,张恂满口答应,但总闲不下来。“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有点钻牛角尖。”张恂笑着说。接受采访的几天前,张恂不得不退掉了早已订好的赴欧洲旅游的机票,为的是接待美国的一个电影考察团。一个人在法国旅行的丈夫打来电话说,“下次一定要一起旅行”。丈夫跟她有着共同的电影梦想,“他是很有成就的动画导演,却格外支持我,总不让我有后顾之忧。”这让张恂颇为感动。

张恂

1979年,张恂开始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上班,被安排到宣传发行处推销电影。自此,她亲历了中国电影业从低落到上升,从差钱、发行难到世界第二大市场的跌宕起伏。

1979年,中国的观影人次达到293亿,平均每天7000万人走进影院。但片刻的辉煌不久,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便一跌再跌直至谷底。上世纪80年代,中国影人心中根本没有市场概念,可这苦了像张恂一样的宣传发行人员。影片完成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会底价收购,之后就需要制片厂发行人员拎着片子——每部两桶胶片,约25公斤——到全国各地去卖。张恂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跑完河南坐绿皮列车去广州,在车上站了30多个小时。“每年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能跑上好几圈,但我心里总觉得很快乐!我从来没抱怨乃至厌恶过我的工作。”

几年后,张恂调入专门负责受理全国各电影制片单位与海外合作及协助拍摄电影的立项申报、合同签订工作的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以下简称合拍公司),担任宣传发行处处长。“它是中国电影对外合作的第一道门槛。”

情缘合拍片

2001年,中国加入WTO,电影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电影产业。当时,在中国电影的票房中,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四分之三,中国荧屏上卖座的国产片寥寥无几。

“只有提高国产片整体水平才能抗衡进口片,在市场上分一杯羹。”张恂很清楚,在思维不够开放、拍摄制作模式也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的当时,开阔中国影人视野,向外学习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她力推合拍片,先“引进”拥有国际合作经验的香港、台湾影人,再利用一切机会向外发展。

金城武主演的中日韩合拍的《太平轮》海报。

2007年,刚刚接任合拍公司总经理的张恂开始倾心筹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她亲自带队前往美、欧等地邀请国外知名影人到中国交流。2011年,首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已成为“王牌”项目。此后,卡梅隆、吕克贝松、让·雅克·阿诺都参加过该论坛。论坛期间,与香港合拍的《飞虎》(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战的故事)以及与美国合拍的《鼠之道》、《环形使者》三部合拍片正式签约,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以上。目前,除《飞虎》外,其余两部影片已经上映。截至2014年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通过论坛正式签约的中外合拍片总投资累计超过百亿元。

张恂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帮助海外电影人进行解释与沟通。在今年的北京电影节上,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提到自己有关毛泽东的电影剧本与合拍片立项,在中国申请了10年仍未获通过。对此,身为论坛主持人的张恂当场给予了正面回应:“对于合拍片立项,每个国家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诉求,首先,剧本一定要双方共同认可的,一定是接地气和被中国人民所接受的,不是说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行不通的;其次,了解文化差异、语言和习惯的不同,彼此尊重才是中外合拍片在中国立项的前提。”

历届论坛,张恂都会重申,合拍片要从源头做起,“双方最好共同编剧,避免外方创作者对中国不了解而导致剧本与中国现实脱节,也能尽量克服国内创作者难以架构既具有国际性又能表现中国文化元素的剧本的弱点。”

 张恂把这些中外电影合作论坛看作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她说:“做一个论坛、促进双方沟通,搭一个平台,增进相互了解,从而达成合作,这是我们的思路。我更要保证中外观众能够听到最准确最权威的声音,用实际经验和教训告诉大家在中国合拍片怎么做。”

抱着“让中外影人少走弯路”的态度,整个论坛事无巨细,身为总经理的张恂除了督导,更亲力亲为。“每一部中外合拍片都像是一场跨国婚姻,新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和别扭,我要做的就是倾听双方的声音,从中调和,我真心希望每一对新人都能顺利结合、幸福美满。”

张恂结识了很多能掏心窝的海外同行与朋友,也赢得了不少荣誉。去年,美国亚洲电影协会颁给她“中美合拍领导奖”,以表彰其为推动中美合拍电影以及促进双方沟通交流所做的杰出贡献。颁奖现场,张恂还收到老朋友詹姆斯·卡梅隆的亲笔贺信。今年,凭《地心引力》摘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阿方索·卡隆到北京的论坛上朝张恂竖起大拇指。

“合拍公司其实是一个服务机构,而真诚是能够打动人的,我在总经理位置上做的7年,认真对待每个人和每个项目,自己很幸运得到了很多同行的信任和同样真诚的回报。”张恂笑言,“我没有白白付出,大家的一个肯定,一份关注,能让我干劲更足。”

合拍电影将成主流

2014年上半年,中法合拍影片《勇士之门》、中加法合作的《绝命逃亡》、中日韩合拍的《太平轮》、中美合拍的《飞虎月亮花》等多部大型合拍片项目顺利签约。

《绝命逃亡》中刘亦菲剧照。

有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1年,中外合拍片平均每年立项40部左右。而到2011年至2013年,每年立项的合拍片则达到60多部。尽管年年稳定增长,但合拍片在数量上仅占中国电影总产量的1/10

“虽然中外合拍片占中国电影总产量比例还不算高,但却是最华彩的一章。每年中国电影票房前十位,大部分都是合拍片,不乏既卖座又叫好的精品电影。”张恂说。更重要的是,合拍片的上映量占据了中国电影上映总量的1/4,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合拍片都成功地走向了院线。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已由加入WTO前的8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3年的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所占的比重由最初的46%左右上升到目前的56%,国产电影在总体和单片票房上也都完全可以抗衡进口片。

中国电影市场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合拍片功不可没。只要是国家间签署了合拍协议,在其框架下的中外合拍片在中国均被视为“国产片”,不受电影进口配额限制,也不占用分账大片的名额,票房也被计入国产片纪录。有调查表明,自2006年以来,中外合拍电影累计为中国电影票房创造了上百亿的成绩;而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90%以上都是合拍片。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十年,电影政策一直在放开,管理部门不断进行政策和制度创新,活跃电影创作环境,进一步放宽了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的市场准入条件,而且越来越重视中外合拍片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我敢肯定,将来中国的电影政策一定会更有利于合拍片的繁荣发展,中外合拍电影必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电影的主流。”张恂说。“2017年,WTO将会展开新的一轮谈判,未来中国从产业规模上成为最大的电影国,这不是一个梦。”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