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社会>中国时尚

中国古代名曲故事

2015-07-13 08:06: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胡月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每个乐曲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或荡气回肠或温婉柔情,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津津乐道。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中国古琴曲的代表作,相传是俞伯牙创作的,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自幼学习古琴,深悟古琴神韵。据说,有一次俞伯牙在长江边上一个叫汉阳的地方停留,伯牙仰望秋月,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樵夫钟子期路过此地,对伯牙的琴艺大加赞美。伯牙意在高山,子期赞叹道:“善哉,峨峨乎若泰山。”伯牙意在流水,子期叹道:“洋洋乎若江河。”不论伯牙想什么,子期总能准确地说出他的琴意,伯牙大喜,感叹自己遇到知音,两人心心相惜,结为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回此地重聚。

  第二年伯牙如期而至,却得知子期已离世,他在子期坟前抚琴而泣,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伯牙长叹:“知音不在,我鼓琴为谁!”说罢摔琴而去,发誓终生不再弹琴,只留下《高山流水》的琴曲和知音的深情厚谊代代相传。

  “高山流水”已经成为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成语,比喻知音难觅,也比喻乐曲动听精妙。当代文人、画家、电视、电影也从这个故事中吸取灵感,创作出不少艺术作品。1977年8月22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发射,它随身携带了一张金唱片,其中就收录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片段,在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现今在“高山流水”这个故事发生地的湖北武汉,出版一本名为《知音》的大众杂志,是中国最畅销的杂志之一。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汉代一首琵琶曲,演奏多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可惜乐曲的作者和创作年代的考证尚无定论,资料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诗人白居易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以探知作者曾经听过有关此曲的演奏。曲谱最早见于1819年的《华秋频琵琶谱》。

  乐曲主要描写楚汉相争的故事:公元前202年,楚汉交战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30万汉军对战10万楚军,十面埋伏,汉军为瓦解对方军心,叫士兵们唱起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就厌倦了连年征战的生活,听到自己家乡的歌曲,便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楚王项羽得知大势已去,对爱妃虞姬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一路逃至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刎。

  乐曲开始便是两军决战,一时声动天地,人马齐鸣,一时沉默寂静,一片哀怨,楚歌响起,英雄气绝。楚王项羽虽然战败,但他大意凛然的英雄气概仍然得到了后世的传颂。如今,很多电视、电影作品都以楚汉相争的故事为原型创作,而琵琶曲《十面埋伏》则是表现战争场面和紧张情绪的不二选择。

  “十面埋伏”往往被用来形容形势十分危急,有时也同“四面楚歌”连用。

 

  广陵散


  《广陵散》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明代1452年编印的《神奇秘谱》,是中国现存古琴曲中具有戈矛杀伐战争气氛的乐曲,后世多以古筝演奏,古筝比古琴声音明亮,更具有表现力和表演性。

  《广陵散》主要表现了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为耽误了工期,惨遭韩王杀害。聂政立志为父报仇,听说韩王喜欢听琴,便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为了通过关卡不被人认出,他用漆涂脸颊,为了改变声音,他吞火炭把嗓子弄得沙哑,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国人都被他的琴艺征服。韩王得知有这样一位弹琴高手,便派人召进宫内演奏,进宫时,聂政把匕首藏在琴腹中,他的琴艺得到韩王和群臣的赞扬,就在此时,聂政突然拔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随即毁容,自刎于当场。

  古代记录英雄人物反抗强权刺杀王的故事有很多,而《广陵散》则用乐曲的形式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魏晋名士嵇康以善于弹奏此曲著称,后遭人陷害,临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当代作家金庸先生的小说《笑傲江湖》里,衡山派的刘正风和日月教的曲洋创作了琴箫合奏的《笑傲江湖之曲》,小说中写到该乐曲部分是从《广陵散》改编而来。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艺术家华彦钧的代表作,人们通常称他为瞎子阿炳,这首乐曲是根据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的。

  华彦钧是无锡人,自幼喜爱音乐,受当地小山歌和丝竹乐等乡乐的熏陶,在父亲的教习下,十六七岁便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年过而立,他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为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导致生活穷困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失明,再到流落街头卖艺,风餐露宿。底层的生活让他饱尝人间艰辛。才艺出众的阿炳用二胡、琵琶、说唱新闻等方式,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一时在民间小有名气。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两位教授专程到无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当时此曲并没有名字,经过三人商议最终取名《二泉映月》,二泉之名来自于人称“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的惠泉,这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

  乐曲是阿炳生活的写照,用二胡温润柔和略带伤感的音色娓娓道来,辛酸、不平、愤怒、伤感、怅然、憧憬,通过几次变奏表达情绪的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听者动容。《二泉映月》不仅在民乐领域被人称道,还被改变成多种演奏形式,如小提琴、弦乐四重奏、民乐合奏等。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也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失传,后又出现于明代一个琴谱中。

  此曲主要描写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新疆,诗人头两句写到,早晨的雨下得不大,刚刚湿润尘土就停了,平日车水马龙尘土飞扬的道路,而今日却显得洁净清爽。路旁盖有青瓦的客舍映衬杨柳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三四句是一个整体,真诚地劝朋友再干一杯,往西走出了阳关后就再也找不到知心朋友一同畅饮了。

  后世演奏此曲有用古琴和古筝的,而最具特色的是古琴与箫的合奏,琴箫合奏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绝配,琴音箫音音色配合完美,抒发友人离别的怅然若失,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能充分表达出王维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1954年,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曲,1957年周文中根据曲谱创作了钢琴独奏曲《柳色新》,都与此曲一脉相承。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