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文>经济>绿色

中国未来农业一窥

2016-10-24 13:49:00 来源:今日中国杂志社 作者:刘毅

 

  在上海崇明岛的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完全是一幅后现代的场景——透明的玻璃外墙、干净的水泥地面,每一株植物都规规矩矩地待在自己的那一小块营养土中,只拼命地顺着从屋顶垂下的铁丝往上长。

  在这2.3公顷的温室中,几乎看不见工作人员,只有一两个身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偶尔检查一下温室里作物的成长情况。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基地中央的电子屏幕上检查温室的环境数据,这其实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和专家系统的物联网智能平台,所有的数据都是从遍布温室各个角落的传感器传回来的,准确地反应出温度、光线以及作物生长的各种情况。

  Jan Bareman在分析温室数据,随时调整温度、用水量。

  "目前,这只是一个供研究、展示的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的助理研究员杨少军说:"但10年后,这就是中国的农业,你会在各个地方看到这样的基地。"

  崇明岛的这个国家级设施农业基地始建于2011年,投资6000万元,应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设施,在节水灌溉、减少能耗和农药等方面都有突破。比如湿帘技术,利用水蒸发效应实现更好的物理降温;而在冬季较冷的时候,使用埋在地下的热水采暖系统,温度场分布平均、平稳,不会伤害作物,而且布置在地面的管子还可以兼做采摘车的轨道。

  基地的西红柿已经实现了机器人采摘,这是上海大学专门设计的一种采摘机器人,通过分辨颜色来精准识别西红柿。不过这种技术还在改进当中,因为仅仅依据颜色没办法采摘黄瓜等色差小的果实。

  因为温室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小生态环境,作物的生长从播种、除虫、施肥、收获都可以预期,产量非常高。"这些作物的产量是普通农田产量的25倍,"杨少军介绍说:"但市场反应还不尽如人意,因为售价较高,个头不大,不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

  小西红柿种植温室。

  来自荷兰的专家顾问Jan Bareman却对前景非常看好。"20年前,荷兰也还是传统的家庭农场,但现在全没了!"他说,仅在他家所在的地区,就有5000公顷这样的温室,而原来的农业人口也大大下降,大概只有原来的1/10。

  "再过几年,因为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中国的农业人口将会大大减少,"杨少军说:"温室对农业的意义就非常大。"在全国,像崇明岛农业基地这样的温室已经有很多,目前都处于研究、展示阶段,但也许10年后,它们将为我们提供大部分食物,而田地种植则会成为都市人回归田园的一种生活体验。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