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做贡献
——访台湾“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蔡建郎
本刊记者
徐晓燕

取土仪式后台湾邹族同胞跳起了祭天舞。 |
不久前,北京市民在京城茶叶第一街的马连道茶城,可免费品尝来自台湾的乌龙茶,聆听海峡两岸茶王讲述茶叶的生产、加工知识,学一手辨别茶叶级别的手艺。这是海峡两岸2002年春季北京茶文化交流品鉴会暨艺术联合珍藏展的内容之一。“品茶、赏画、看古董”轻松惬意的幽雅气氛会使每位到场的人员深刻体会到文化艺术的展示与专业服务结合的高雅情趣和文化韵味,在浓厚的文化气氛中使人文素养得到升华。
这次展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台湾“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举办。
活动期间,记者采访了台湾“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蔡建郎。
蔡先生说,“文化是生活的记录,生活是文化的轨迹”。
祖籍福建晋江的蔡建郎,祖上六代移居台湾,他本人1954年生于台湾彰化。高职毕业后,先后在南投创办多家企业,经多年苦心经营,终于事业有成。
“南投故宫”藏遗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陆改革开放的窗口向台湾敞开,蔡建郎和台湾一些颇具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们动了到大陆投资的心思,他们打算先到大陆考察一下。蔡建郎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的大陆之行竟改变了他今后人生道路的方向。

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左)与蔡建郎热情交谈 |
几位独具慧眼的台湾企业家来到广州的春季商品交易会,其他人都在努力寻找商机,准备投资大陆,惟独蔡建郎却爱上了广交会上那些珍贵的中华传统古董艺术品,别人都签合同交订金,蔡建郎却将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古董。原本就比较热衷于文化事业的蔡建郎,此次的广州之行更是让他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如痴如醉。从此以后,蔡先生便将生意交由妻子和助手去管理,自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他所热爱的古董收藏和两岸文化交流上。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他内心的一种使命感。
中华文化悠悠5000年,其中孕育出无数奇珍瑰宝,让蔡建郎为之着迷,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然而,近代以来,列强入侵战乱连年,使无数国宝珍品流落海外,失散于民间,更让蔡建郎为之心痛不已。所以蔡先生倾自己早年经商之所得,费尽心思收集遗失海内外的中华文物。十几年来,蔡先生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将流失于海内外的遗珍一一收集起来,并于1990年成立了“中华特艺股份有限公司”展示馆,将这些珍宝收藏其中。由于收藏数量惊人,为业界之冠,加之蔡先生的苦心经营,故此馆获“南投故宫”之美誉。
然而世事难料。1999年台湾发生了百年不遇的“9·21”大地震,蔡先生的精品收藏大楼位处地震中心,为地震所毁,馆藏文物损失尽半,在蔡先生及其员工不畏余震奋力抢救下,才免于全数被毁。经过此次浩劫,蔡先生深有感悟,国宝文物并非一人独享,也并非一人之力所能保护,于是在2000年5月创立了“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号召全球华人共同出力来保护中华文化艺术,并率先捐赠基金。蔡先生还计划捐赠土地,兴建文物艺术馆,用于陈列所藏文物,供世人共同观摩鉴赏。
“有利于两岸人民交流的事我都会去做”
蔡先生说,既然当作一项事业,就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偷懒”,每项活动都从头到尾地参与。蔡先生自感从这些活动过程中得到不少乐趣,学到不少东西,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在安溪茶王大赛中获银奖的台商许良远在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上请大家品尝他的乌龙茶。 |
在同大陆同胞交流、交往的过程中,蔡建郎深深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他说:“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和区别,血浓于水,即使以前我们从未相识,用不了多一会儿我们便能相处得很融洽,我想这就是一脉相承吧。”“有利于两岸人民交流的事我都会去做。”
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倡议和推出的《华夏故土地图》推广活动,是一项延伸大地文化、大地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民族团结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民族文化建设工程,它得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的广泛支持和响应。
“华夏故土地图”是根据专利技术,运用祖国各地的原质土壤制成的特型地图,用以象征祖国领土山水相连和中华民族骨肉亲情。该图采集原质土壤,分别送至北京,暂存放八达岭长城下。
2001年1月1日11时11分11秒,在台湾“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的细心安排下,台湾阿里山地区12个村落隆重举行取土仪式,第一个顺利完成取土。由台湾邹族同胞在阿里山脚下采集了100公斤台湾原质土,存放在三个大容器里,同时组成24人送土代表团,于农历二月初二专程送到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
2001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是百姓俗称的“龙抬头”的吉日,也是台湾阿里山邹族同胞祭祀土地日。

"华夏故土地图"阿里山取土仪式。 |
当天中午12时,八达岭长城脚下,军乐回荡,龙腾狮跃,“华夏故土地图”北京取土仪式正式开始。当一条蛟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许嘉璐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周铁农为其点上眼睛,腾飞起来,56个民族代表随之翩翩起舞时,手捧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原质土花瓶的四位礼仪小姐和手捧装有阿里山原质土竹筒的十多位邹族代表庄重地走进融土台,将他们的深情和家乡圣土一起撒在八达岭精选土中,混合在一起成为首都北京的土样;同时邹族代表将八达岭的土盛进竹筒带回台湾,撒在阿里山,以求“山水交融祈万福”,这充分体现了亲情、乡情、故土情和骨肉情的不可分割。
像制作“华夏故土地图”这样的活动只是蔡建郎先生赞助的众多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项,2001年主办的“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和1999年的第九届全国美展等等,蔡建郎先生都热心出资赞助。每项交流活动他都参与全过程,而且十分投入、十分认真。蔡先生常说:“每件艺术品都是有生命的,它需要我们去爱护、去尊重”。
蔡建郎先生把两岸文化交流事业看作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从不赚一分钱,相反他总是为各种文化活动出钱出物,第九届全国美展他出资13万美元,“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他更是慷慨解囊,凡此种种对蔡建郎先生来说已是常见之举。
为了加强两岸文化界人士的交流与联系,蔡先生还个人出资创办了网址为http://www.global-go.com的艺术网站,以方便两岸在文化领域的交流。
蔡先生还透露,他计划将自己的部分收藏品运回大陆进行义卖,并用筹得的资金创建一所华夏民族医学院。他说,各民族的医学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一方面能照顾到全国、全球各民族百姓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也深入做相关学术研究并扩大发扬与世界接轨,使中华各民族之医术,不再是藏在深山无人识之空谷幽兰。
另外一个计划是在北京创立一所华夏文化大学,使中华文化艺术不仅在中国生根,更以学术面向属于华人的二十一世纪世界村,扩大文化艺术全方位的交流。
蔡建郎先生对记者说:“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十分热爱,两岸人民同为一家,而台湾对大陆开放的领域只有经贸和文化,我只想在文化上为两岸人民做点事,在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看看能不能也创造一个‘吉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