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人与自然
旅游风情
地区平台
天下事
 
2002年10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风情 >

旅游风情
休闲神州
海外亲历
民族风情



银水侗寨的风雨桥

龙胜胜景

岳爱国

听说我要到广西桂林去旅游,朋友便竭力向我建议,一定要去龙胜看看。问其龙胜有何好景致,朋友故做诡秘态,说:好山好水任君识,无须拙嘴胡乱说。

我努力在记忆库中搜寻有关龙胜的印迹,竟一无所获。这样一个闻所未闻的地方不知能有什么游趣?虽然有些疑问,但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好山好水,也为了不辜负朋友的热情导游,我乘火车到了桂林后,便坐大巴直奔了龙胜。

龙胜离桂林并不很远,相距恰好是100公里。可这100公里,竟花掉了我们四个小时的时间,原因是两地之间有重重大山的阻隔,又加之其中一段路正在拓宽,故而多花了些时间。好在一路上有不少在北方难得一见的山川美景:翠竹悠悠万竿遍野,轻雾婀娜缭绕山巅,飞瀑道道倾跌深谷,木屋竹楼点缀林间,这为本来单调的旅途增添了不少的情趣。望着这山山水水,竟有身处世外仙境一般的感觉。

龙胜是一个县,县城不大,因两山夹峙,一水相隔,呈狭长状,是一个地道的山城。 龙胜是一个壮、苗、瑶、侗、汉混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了全县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汉族成了这里的“少数民族”;又因为全县的四个少数民族人数相当,因此龙胜县的全称为龙胜各族自治县,而不以某个少数民族的称谓相冠。

龙胜温泉

龙胜温泉位于龙胜县江底乡矮岭溪畔,这是我们龙胜游的第一站。当这里还未开发前,当地的瑶族同胞就已经在这被称为“神水”的温泉中沐浴治病了。如今这里已被开发成颇具规模的温泉休养地,成了当地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把整个身体浸入温热的泉水之中,感受着池底向上涌动着的汩汩热泉,承接着山岭上垂落的清凉溪水,观赏着四周山峰上浓重的绿色,一路的疲惫倏忽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既爽身又爽心。

温泉的水温在45℃-58℃之间,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富含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元素,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皮肤病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吊桥上吃荔枝的猴子

吊桥与猴子

走吊桥,到森林公园去看猴子,是龙胜游的又一项内容。又高又长的吊桥架设在桑江河上,把两岸连接了起来。第一次走在用铁索连接、木板铺设的摇摇晃晃的桥面上,望着桥下白练般的湍急河水,两条腿还真的有些不听使唤,好在很快就适应了。而一些胆子较小的女同胞却很难适应过来,看着她们胆战心惊、畏畏缩缩、裹足不前的样子,旁边的人们都忍俊不禁,开怀大笑。

在森林公园喂猴子是件快乐的事情。这里的猴子不像峨眉山的猴子那么野蛮,峨眉山的猴子有山大王的遗风,见到游客先是伸爪讨要,游客若不施与则伸爪便抢,令游客胆寒;而龙胜的猴子却文明得多,颇有绅士风度。当猴子们见到有游客来给它们喂食的时候,安坐在石头上默默地取过来吃着,只是猴头毫不拾闲地东张西望,但相互间却不抢不闹。看来它们的伙食相当不错,因而已不屑于吃游客递过来的饼干、花生之类的食品,只吃连人们都爱吃的时令水果——荔枝。看着它们熟练的剥荔枝的动作,竟感觉它们是一群幼儿园的小宝宝。


红瑶村寨。

瑶寨风情

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去领略少数民族的风情,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不让自己遗憾,在龙胜的一天里,我们参观了两个少数民族村寨,一个瑶寨,一个侗寨。

龙胜人为本地的少数民族总结出了这样几句话:无垌不侗,无山不瑶,无水不壮、汉,无林不苗。简单的四句话道出了龙胜各民族的生活习性。

龙胜的瑶族分为红瑶、盘瑶、过山瑶和细门瑶。我们参观的瑶寨是一个韦姓的红瑶瑶寨,这个寨子的瑶族同胞生活在一片较为开阔的山坡坡地上。当我们一行参观者接近寨子时,瑶族同胞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吹起唢呐,敲起锣鼓迎接着我们的到来。红瑶的女人们上身穿自己织就的红色土布服装,“红瑶”的名称就出于此。

主人们将我们让进一栋较大的木楼里,8个身穿红色上衣的瑶族姑娘站成一排迎接着我们的到来。瑶家阿妹为我们端来了香喷喷的油茶(一种用糯米、花生米等制成的茶点),托盘上放着许多双筷子,你可千万不要按平常的习惯,取一双筷子来搅拌油茶,因为按瑶族习俗,向主人要两根筷子搅拌油茶是表示愿留下入赘的意思,明智的做法是取一根筷子来搅拌油茶,这样才不至于产生误会。姑娘们操着他们的语言开始与我们对歌,听着主人似银铃般的歌声,虽觉非常新奇,但她们演唱的内容却使我们如坠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好在好客的主人是非常宽容的,他们不想使客人难堪,只要求我们随便唱一首爱情歌曲即可。歌罢,主客一起手拉手跳起欢快的瑶族舞蹈,我们跳着、笑着,心中没有一丝忧烦,惟有笑靥留在脸上,欢乐存于心中。


在矗立巨大芦笙的广场上,侗家姑娘、小伙在演唱"侗族大歌"。

侗寨探幽

离龙胜县城不远,有个很有名的侗寨——银水侗寨。

走过享有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美誉之一的风雨桥,沿着哗哗做响的溪流,顺着石板路,穿过青青的竹林,便到了银水侗寨的中心地带——鼓楼楼下。鼓楼是侗寨必有的建筑,通常是寨子中有多少个姓氏就要建多少座鼓楼。因银水侗寨是吴姓,故只有一座鼓楼。

鼓楼周围有两股瀑布,一曲一直,仿佛为鼓楼缀了两条洁白的水袖,舞出飘逸的神采。鼓楼前有一个小广场,是侗家儿女轻歌曼舞的场所。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芦笙,昭示着音乐是侗家人的生命之基。

当我们在广场的四周刚刚坐定,侗家的姑娘小伙子们便开始为客人们展示他们的表演才艺。 他们表演的无伴奏混声合唱《侗族大歌》、传承歌《蝉之歌》等,堪称天籁之音,人称“绿色民歌”。这些侗家儿女并未受过专门的声乐训练,他们的歌声源于自然、发自心底,因而是最真最纯的。正因为如此,这支大山中的民间合唱团,终于在1986年巴黎世界比歌节上获得金奖。他们的成绩正应了人们常爱讲的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几个彪悍的男青年,每人手持一把钢刀边舞边依次上场。他们的舞蹈动作一会儿在磨刀霍霍,一会儿又将刀举过头顶,舞姿古朴、铿锵。这个舞蹈的名字叫《祈祷》。用钢刀来祈祷什么?不光我搞不清楚,在场所有的观众都搞不清楚。银水侗寨的第101代寨主,一个广西师范大学毕业的新时代寨主吴金敏上得场来,为大家做了如下的解释:“在联合国门前,有一座自动步枪造型的雕像,可这座雕像决不是用来鼓吹战争的,因为它的枪管是打了结的,它真实的用意是反对战争;我们的《祈祷》与这座雕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可看到,小伙子们所操的刀是生了锈的刀;他们虽然在磨刀,可他们是要将刀刃磨钝。他们所表演的是祈祷和平。”吴寨主的一席话,说得我们茅塞顿开。


一年一度的红瑶妇女长发大赛

龙胜今昔

真想不到,龙胜县名之由来,竟与吴金敏寨主的祖先有关。清乾隆三年(1737年),银水侗寨第82代寨主吴金银,为反抗清朝官府的残酷压榨,率领侗族儿女起义。他们的义举得到了当地壮、瑶、苗等民族兄弟的响应。清朝官府调集大量兵力,对起义民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侗家山寨的鼓楼、风雨桥统统被付之一炬,吴金银被清兵抓住,并惨遭杀害。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失败了。清朝官府为宣扬他们的所谓功绩,将该县更名为“龙胜”,并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眼中的龙胜、银水侗寨早已是“换了人间”。风雨桥又跨卧在寨口,为侗族同胞遮风避雨、迎来送往;侗家鼓楼又重新耸立于寨子中央,为侗家兄弟送走一弯弯的月亮,迎来一轮轮的朝阳。银水侗寨在新时代寨主——吴金敏的带领下,搞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为世人送一个新奇,为本寨赢得财富。吴寨主还亲自创作了侗家新民歌,并制成MTV,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音乐电视大赛,让更多的世人见到了青山绿水的侗家山寨……

由于时间的关系,龙胜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景观未能得见:始辟于元代的龙脊梯田,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称;花屏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类型的原始森林,有“绿色宝库”之誉。还有苗家吊脚楼,壮乡麻兰木楼,红滩瀑布,彭祖佛光……这些诱人的美景,只好留待将来再来领略了。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