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乃芳:桃李芳华妍五洲
吴志娟 余玮

陈乃芳与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一起。 |
陈乃芳教授,著名外语教育学家,全国政协委员。194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97年任这所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至今。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中国外交舞台上,最令海内外媒体瞩目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是北外人。北外人自豪地说,“世界上凡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北外人的身影。”宋健、周南、姜恩柱、马毓真、陈昊苏、王英凡、李肇星、吴建民、沈国放、孙振宇、张保庆、杨澜……一个个活跃在中国外交、外贸、新闻、教育战线上的中华英才,均出自北外。人们在瞩目灿烂群星时,不由得关注北外的“女掌门人”——著名外语教育学家陈乃芳女士。
与北外的40年情缘
陈乃芳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农民家庭,贫寒的家境使得她几乎没有读书的机会。幼小的陈乃芳常常依偎在已经辍学的哥哥姐姐身边,听他们讲从书本上读到的故事。识字,成了小小陈乃芳心中的渴望,多少次在酣睡中,她都梦见自己走进学堂的大门。
“8岁那年,我终于背起了小书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小学生。”她拼命地吸吮知识,学习十分出色,仅4年的时间陈乃芳便学完了小学的所有课程,这时,老祖母发话了:“女孩子家读点书够用就行了,还是早点回家学点女活以备将来嫁人吧。”陈乃芳不愿意,她缠着父母半是央求半是发誓地说,“只要能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我就要读。”
陈乃芳的父母很开明,尽管操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已是辛苦不堪,但为了不使女儿失望,还是咬紧牙送她进了中学。至今,她仍十分感激父母,她说:“倘若不是父母同意我继续读书,那我的结局很可能就和当年小学班里的许多女同学一样,早早地结婚生育,成为南国水乡的一个普通农妇。”
懂事的陈乃芳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从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1960年7月,国家根据外交形势的需要,决定从全国选拔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中学生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正在念中学的我被幸运地选中,保送到了北京。”于是,陈乃芳成了家乡十里八村的第一个女大学生。
前程并没有如想像的那般顺利,入学仅两个月,中苏关系破裂了,留苏之路被堵。遵照陈毅外长的批示,这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留苏预备生被分到了“北外”的各个系。从此,她与北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学一直学俄语的陈乃芳被分到英语系,她从ABC开始学起。1964年,学业优秀的陈乃芳提前一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97年,陈乃芳成为北外建校以来第一位女校长和第一位双肩挑着校长和党委书记两副担子的首席教育管理行政长官。据悉,陈乃芳也是当今中国高校中惟一的“双肩挑长官”。

陈乃芳陪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北京外国语大学。 |
治校有方
陈乃芳受命出任北外校长之时,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北京外国语大学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机遇。陈乃芳以一位战略家的眼光,提出把学校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把学校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使改革有步骤地不断深化的办校方针。
陈乃芳认为,“加入WTO将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大家庭,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才国际化。未来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会水涨船高,那些会外语、懂专业的人才自然会在市场竞争中备受青睐。”目前,国内往往是懂外语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又不能很好地用外语交流,在同国外同行谈判时,往往是对方一个人,我方却是三个人,一个是决策人,右边是专业人员,左边是翻译,我们三对一往往还顶不住人家。针对这一状况,陈乃芳大胆提出了“外语+专业倾向”的培养主模式,除32种语言专业外,陆续开设了国际经贸、电子商务、新闻等9个非外语专业。确立了让毕业生不仅能一对一,还要打败人家的培养方向。
陈乃芳还非常重视非通用语种,在北外开设的26个非通用语种中,有16个是被戏称为“独生子”的全国惟一学科点。有的语种4年才办一个班,一个班也仅仅20来个学生,实为高成本投入、低效益产出,陈校长却自有一番见解,“尽管投入大,产出少,效益低,但为了适应国家整个外交和经贸事业的需要,我们一定要办好非通用语种。国家的需要是北外办学的旗帜,有卓越目光的北外人乐于做这种‘入不敷出、得不偿失’的‘傻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还承担着政府高级官员的外语培训工作。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委托李岚清副总理转达了在北外办部长外语学习班的意见,希望我们的干部提高驾驭外语的能力,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领导人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很快,北外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办了两期部长班,迄今已有33位正副部长参加了学习班,部长们每周到北外学习一次,效果挺好;今年9月份又有40位正副部长参加第三期的学习或巩固学习。
在去年的上海APEC会议上,陈乃芳曾就“部长班”的情况向江泽民作了汇报。“江主席对办部长班十分重视,他说,‘我不希望我们的高级干部见到外国人就发愁,不能连一个简单的祝酒辞或问好都要人翻译,至少他们应能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能谈谈自己部门的工作’。”陈乃芳对那次同江主席的见面记忆犹新,“我没想到江主席对英文是如此精通,江主席在APEC会议上的各种讲话和发言都是用的英文。”
除传统的教育方式外,北外还组建了首家具有从事英语远程教育资格的网络教育学院。 “Beiwai
online”在全国已有几十个合作大学作为网络教育学院的辅导点。兼任北外网教学院院长的陈乃芳表示,争取把北外建成中国最大的英语远程教育基地,计划在未来5年内为全国各地培养二万名高级英语人才。
言及个人的职业选择,陈乃芳笑了笑:“我一生有很多选择,但可以说只有两件事是我自己选择的,一件是我的丈夫是我选择的,不是父母包办的;另外一件是加入党组织,在中学时我便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高三那年终于跨进了党组织的大门。我是农民的女儿,没有党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上级领导把这副担子交给了我,作为党员,我没有理由不服从组织的安排,没有理由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授业解惑的乐趣
陈乃芳的丈夫是中国驻卢森堡大使,跟她是中学同学,当年同她一起从南通保送到“北外”,留苏预备部撤销后被分到法语系。作为外交官的妻子,陈乃芳完全可以随丈夫长驻国外,而且凭她的外语特长还能担任相应的职务,但她却没有,“我不是专业外交人员,和使馆工作比起来,我认为自己更适合干教育。”尽管有条件把家安在外交部的大院,但她怎么也不愿离开北外的菁菁校园和莘莘学子,迄今还住在北外的一套简朴的教师住宅里。“这些年来,我的户口一直是在北外,北外在我心中有一种特有的情愫,叫我怎能离开她?”
从手执教鞭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陈乃芳就意外地发现,学生对她有着千丝万缕拉不开剪不断的吸引力。“在教书生涯中,我曾三次出国学习工作:1978年8月至1980年8月,由外交部派驻比利时使馆兼驻欧共体使团工作;1984年9月至1985年9月,被公派美国麻省大学做访问学者;1992年12月至1995年8月,由国家教委派驻比利时使馆兼驻欧盟使团任教育参赞。”除了这三次因公赴国外工作学习,更多的时候,陈乃芳的身影活跃在校园和学生中间,她教精读、写作、听说……周而复始,一年年桃李成材。
当一名有着2000多名教职员工和近6000名在校生的一校之长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办学方向、教育经费,到学生就业、教员生活,事无巨细都要想得周全。可她每周硬是挤出四节课时间亲临一线给本科学生上课。一周四个课时对于普通教员来说算不得很多,但对陈乃芳,却是从每日十几小时的繁杂行政工作中硬挤出来的。每当夹着讲义走进教室那一刻,陈乃芳都会感到心情好放松、好愉快,只要一面对学生,所有的疲劳立刻就会被忘却,所有的烦恼也顷刻就会飞到九霄云外。
陈乃芳坦言,“教育给人以成就感,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种享受。”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使她不但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教师的心态和掌握校内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和青年学生在一起,自己会感到朝气蓬勃,也许,这就是她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显得年轻的秘诀所在。
陈乃芳不愿别人叫她校长,而喜欢“陈老师”这一称呼。她说,校长只是代表一个职务,而老师才是她终生职业的选择,也是她献身教育事业最崇高的代名词。“只要我还能工作,我就不会离开课堂和学生。”陈乃芳深情地说。